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临床荟萃
 
第四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毒蛇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腔内后装放疗中出现疼痛,咋处理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疗策略
1
11 1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疗策略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疗策略
□郑红亮 孙晨阳

病因类型和发病原因

   小儿惊厥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病因较复杂。按照病因,即有无感染,小儿惊厥分为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按病变部位,分为颅内性惊厥和颅外性惊厥。
    一、感染性惊厥
    颅内感染性疾病:这是各年龄段发生感染性惊厥的最常见原因,占33.08%。近年来,随着病原学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支原体脑炎在年龄较大患儿中的诊断率不断上升。如果颅内感染患儿有典型表现,则诊断起来不难。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不典型,误诊较多。因此,对惊厥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婴幼儿应注意结核杆菌感染方面的检查。对惊厥患儿做脑脊液检查有重要意义,必要时需要多次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病因。
    病毒性脑炎或病毒性脑膜炎:由病毒感染引起,会导致脑部炎性或变性病变,从而引起惊厥。常见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
    细菌性脑膜炎:许多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均可引起该病。细菌经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等,再经血行感染引起败血症,并发细菌性脑膜炎。还有一种情况是,新生儿出生时,因为在助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格,被细菌侵入;出生后主要通过脐部、皮肤侵入,亦可通过口腔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侵入后经血行感染,引起细菌性脑膜炎。
    重症肺炎:因脑缺氧导致脑点状出血、脑梗死和脑水肿,从而发生惊厥。
    败血症:经常发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颅内出血和脑水肿,从而导致惊厥。
    新生儿破伤风:脐部感染破伤风梭菌,会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也可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惊厥。
    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肺炎也会引起惊厥。
    二、非感染性惊厥
    非感染性惊厥也称无热惊厥,发病前后通常不发热,但有时因惊厥时间较长,也会体温升高。
    常见的非感染性惊厥,多见于颅内疾病和颅外疾病。
    1.颅内疾病:常见于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颅脑缺氧(如新生儿窒息、溺水)、颅内出血(由晚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脑血管畸形所致)、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另外,还有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脑病、脑黄斑变性)和其他脑病(如胆红素脑病)、脑白质变性等。
    2.颅外疾病
    癫痫综合征:癫痫大发作、婴儿痉挛症。
    代谢异常:半乳糖血症、糖原病、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先天性糖代谢异常;尼曼-皮克病、戈谢病、脑白质营养不良等先天性脂肪代谢紊乱;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病、组氨酸血症等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失调病;铜代谢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也可致惊厥发作。
    中毒:儿童常会误服毒物、药物或药物过量。毒物直接作用或中毒所致代谢紊乱、缺氧等间接影响脑功能而致惊厥。常见毒物有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杀虫剂、灭鼠药、金属(铅、汞、铊)、植物(毒蕈、曼陀罗、苍耳子)、食物(白果、苦杏仁)等;常见药物有阿托品、樟脑、氯丙嗪、异烟肼、类固醇、氨茶碱、马钱子等。
    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
    其他:急性心功能性脑缺血综合征、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肾动脉狭窄等)、Reye综合征(瑞氏综合征)、脑或脑膜白血病、撤药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癔症性惊厥、肝肾衰竭等。
    本文重点介绍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和治疗。

 

热性惊厥的辅助检查方法

   血糖、电解质测定。如果这些结果异常,则提示相应的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等)。
    色氨酸负荷试验。每千克体重口服50毫克~100毫克色氨酸液。如果新生儿尿液中出现大量的黄嘌呤酸,可诊断为维生素B6缺乏症或依赖病。
    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细胞比容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脑脊液呈血性,镜检可见红细胞,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C反应蛋白阳性、IgM(免疫球蛋白M)含量增加、血沉加快等,提示感染。
    脑脊液检查。它对诊断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有帮助。
    颅骨X线检查。这种检查可发现颅骨骨折、畸形、先天性感染的钙化点。颅骨透照试验可协助诊断硬脑膜下血肿及脑积液。
    脑电图。它可用来判定脑部病变的严重性及性质。
    头部CT及颅脑超声波。它对判定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有一定意义。

 

临床特点

   热性惊厥的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小儿多见,4岁~6岁次之;发生在疾病初期体温骤升时,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发热24小时内最易出现惊厥,多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和四肢强直性痉挛或不停抽动;发作时间可数秒至数分钟,有时反复发作,有时呈持续状态。

 

诊断标准

   患儿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疾病。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
    单纯性热性惊厥的最低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年龄4个月~3岁,最后复发不超过7岁。2.发热在38摄氏度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以内。3.惊厥为全身性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4.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5.可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
    单纯性热性惊厥的辅助标准:1.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2.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3.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
    复杂性热性惊厥诊断标准: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局限性发作或1次热程中惊厥发作1次以上。

 

临床治疗

   医务人员接诊后,迅速给予患儿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类抗惊厥药物,并予以酒精擦浴、药物或冰块物理降温,针刺人中、百会、合谷、内关、曲池等穴位,配合吸氧、吸痰。抗惊厥药物的选择和用法是治疗的关键。对处于抽搐状态的患儿,首选安定,用于止痉。安定的用法:每公斤体重每次0.1毫克~0.3毫克,最大量不超过10毫克,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过快或量大可引起心脏骤停、呼吸骤停,故婴儿慎用。亦可选用苯巴比妥,用法:每公斤体重每次6毫克~10毫克,肌内注射,可4小时~6小时重复一次。如果不能立即奏效,可给予10%水合氯醛每公斤体重每次50毫克~60毫克,适量稀释后灌肠,一般10分钟后即能发挥止痉作用。
    对这类患儿,要注意:让患儿保持头侧位,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用开口器将患儿的口扩开,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安静,减少刺激。在止痉的同时,应迅速降温,除药物应用外,进行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对热性惊厥持续的患儿,及时应用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惊厥持续50分钟以上,会发生永久性细胞损害,同时酸中毒可加重颅内压增高,所以及早应用脱水剂至关重要。一般20%甘露醇每公斤体重每次1克,每日2次~3次;如果用药后不再继续抽搐,1天~2天后即可停用。也可同时用地塞米松,其对脑水肿作用显著而持久。
    医务人员要及时对患儿进行病因治疗,防止复发。对患儿进行急救镇惊处理后,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化验,根据病因做较全面的治疗,以防止惊厥复发。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华院区儿科)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