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析中医药防治癌症的优势
中医诊疗外感疾病的思路
在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从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看辨治特点
1
11 1 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看辨治特点
  从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看辨治特点
□郑 宏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肠炎。该病以呕吐、腹泻为主,并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季节;起病急,传染性强,属于多发病。笔者结合诊疗经验,经过分析,总结出秋季腹泻的3个特点:1.在立冬节气至小雪节气之间流行;2.发病多是6个月~18个月的小儿;3.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吐泻并发,伤阴明显。依据这些特点,笔者提出“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的学术观点,运用运气学说对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创制了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秋季腹泻的方药。
   病发秋冬 燥邪当令。秋季腹泻的发病虽然在秋分时节已经开始,但是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节气至小雪节气之间。根据运气学说,一年主气之中“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主秋分至小雪”(《中国医学诊法大全》第40页)。清代著名医家吴塘在《温病条辨·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中提出“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初,而盛于令之末”的观点。这说明立冬至小雪正为阳明燥金较盛之时,秋季腹泻集中在此时发病,是受燥邪侵袭为患。
    燥金克木 专病小儿。秋季腹泻的患儿月龄大多为6个月~18个月。对此,吴塘提出“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用药论》)。这说明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恰为燥邪易感之体,故多患该病。这也与“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擢病多”(《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观点相一致。
    燥极而泽 病发泄泻。燥邪何以致泻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的观点。脾喜燥乃平和之燥,若燥气太过,则脾为焦土,又怎能为胃行其津液呢?胃喜润恶燥,燥气伤胃后,脾又不能为其输布津液,胃又怎能受纳呢?这样,脾胃俱伤,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泄泻乃发。所以秋季腹泻为燥邪伤胃,胃失和降,故病初多呕吐。这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同理,也可称为“重燥则湿”,故燥邪伤及胃肠即可引起泄泻,这就是秋季腹泻的病机特点。
    燥邪为病 表里俱伤。秋季腹泻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继之吐泻并发。秋季腹泻患儿时常以流涕、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起病,这正是燥邪伤肺的临床表现,与清代著名温病学家雷少逸在《时病论·秋燥》中的论述“燥气袭表,病在乎肺,入里则在肠胃”相一致。燥邪入里,伤及胃肠,随之呕吐腹泻。大多数患儿可见呕吐频繁、上吐下泻、大便臭秽、烦躁不安、舌红苔黄等特点。重症病例可见皮肤、口唇干燥,哭闹少泪等特点,这与燥为阳邪易伤阴液一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秋季腹泻患儿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吴塘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提出“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皆谓是也”的观点。这说明燥邪致泻的证候特点就在于此。
    温燥泄泻。初见喷嚏、流涕、咳嗽、发热等燥邪袭表伤肺之症状;1天~2天,随之发热加重,进食即吐,约1天,或相伴而至泄泻大作,吐物酸腐,泻下臭秽如蛋花样水便,小便黄赤而少;患儿身热烦躁,上吐下泻,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痛苦异常;治宜升清降浊,清燥止泻。
    清燥止泻汤由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合苏叶黄连汤(《湿热病篇》),加乌梅、甘草而成。升降散系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之名方,在其论述小儿温病时明确指出“但知不思乳食,心胸臌胀,疑其内伤乳食,不知其为温病热邪在胃也。但知呕吐恶心,口干下利,以小儿吐利为常事,不知其为协热下利也……凡杂气流行,大人小儿所受之邪则一,且治法药饵相仿,加味太极丸主之,升降散亦妙”的观点(《伤寒瘟疫条辨》)。为此,取升降散升清降浊,合苏叶黄连汤清热和胃止呕,加乌梅、甘草酸甘化阴。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邪不清则泻不减,泻不减则胀不消,胀不消则泻不止。同时,想清除燥邪,必先辛开苦降;想健脾止泻,必先清热降浊。这是治疗的关键。针对上述病因病机,只有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方药,方可取得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文由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郑启仲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