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1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三四五”工作法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别把降糖针剂当作“减肥神器”
艾滋病患者怎样预防肺结核
1
11 1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别把降糖针剂当作“减肥神器”
 

别把降糖针剂当作“减肥神器”
□张淳艺

   近期有网友称,在微信好友群和社交平台上流行一种打针减肥法。对于效果,有人表示“打了6次针瘦了20斤”,还有的说“7天掉了10斤”。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种针剂其实是治疗糖尿病的处方药。(8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掀开衣服,拔开盖子,细小的针头插进皮下脂肪,管内的液体缓缓推入体内,这本是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等降糖针剂的动作,如今一些减肥人士操作起来也是驾轻就熟。作为新型降糖药物,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受体激动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然而,一些非糖尿病患者却看重了这些降糖针剂的抑制食欲效果,将其作为“减肥神器”使用。
    降糖针剂之于减肥,多少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据介绍,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摄食中枢,影响患者食欲,同时延缓胃排空,使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减慢,在客观上达到控制饮食的目的。不过,“是药三分毒”。况且,受体激动剂属于处方药,意味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大,有一定的治疗风险,需要在医生评估过用药风险和健康收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业内人士指出,注射此类降糖针剂,容易导致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司美格鲁肽等受体激动剂的说明书中,也赫然标注了多样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癌的风险、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疾病、急性肾损伤及严重过敏反应等。此外,正常人使用降糖药物,超出了“对症用药”的范围,很可能带来低血糖、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害等一些身体其他机能的损害。
    由此可见,把降糖针剂当作“减肥神器”,无异于“饮鸩止渴”。有关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增强健康常识,正确看待降糖针剂,不盲目滥用;同时,加强执法检查,堵塞处方药销售管理的漏洞。
    降糖针剂成为“减肥神器”,也暴露出处方药销售管理存在的漏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明确规定:销售药品时,应由执业药师或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并签字后,方可依据处方调配、销售药品;无医师开具的处方不得销售处方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电商平台,凭处方购买往往形同虚设。购买者只需要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就能轻松地获得处方药的电子处方。有的客服还会主动提出添加微信,通过私下转账后直接发货。此外,有记者暗访发现,现在北京等地的一些药店,即使没有处方,也能买到度拉糖肽等处方针剂。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执法检查,对于违规销售处方药的商家予以处罚,记入企业药品安全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处方药经营资格。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6岁至17岁的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均继续呈上升趋势。防控肥胖固然刻不容缓,但要想达到减肥的目的,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减少饮食和热量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使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低于消耗的总热量。广大公众必须树立正确的减重瘦身理念,改变暴饮、暴食、懒动、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做到“管住嘴,迈开腿”,不能一味地把希望寄托于打降糖针剂这样的“歪门邪道”,否则注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作者供职于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