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肢体缺血性疾病
药物敷脐治疗小儿疾病
辨证论治癌性发热
关注儿童心理障碍
中西医结合诊治阿尔茨海默病
1
11 1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治肢体缺血性疾病
 


□崔公让

   郑某,男,67岁。
    初诊:患者以双下肢发凉半年,右足背外侧皮肤溃破半个月来就诊。
    症见:双下肢发凉,右足背外侧皮肤有一约2厘米×3厘米溃疡面,周边发红,触痛明显,右足疼痛,夜间尤甚,双下肢肌肉萎缩,皮温偏低,双股动脉、腘动脉可触及搏动,双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双下肢肢体抬高下垂试验为阳性,右重于左,口渴喜饮,大便偏干,小便可,夜寐差,饮食一般,舌质红绛、苔黄,脉弦细。彩超检查显示:双下肢动脉硬化,有斑块形成;右侧胫后动脉阶段性狭窄。PPG(光电容积描记技术)检查:双下肢末梢循环中度障碍。ABI(踝肱指数)检查:左侧0.8,右侧0.5。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6年,结肠癌病史2年,脑梗死病史1年。
    诊断:脱疽(糖尿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
    证属:热毒壅滞。
    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处方:四妙勇安汤加减。当归20克,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生地黄20克,白茅根20克,牡丹皮20克,大黄6克,细辛12克,甘草10克。共15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其他治疗:定期外科清洁换药。
    二诊:患者热毒得消,创面渗出减少,周边发红、触痛已明显缓解,边界清晰。但仍有下肢发凉,皮温偏低,行走后尚有右足疼痛不适,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脉沉涩,为血脉瘀阻之象。
    处方:通脉活血汤加减。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麻黄12克,细辛12克,白术15克,赤芍30克,制附片9克,石斛20克,甘草10克。共20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其他治疗:定期外科清洁换药。
    三诊:用药后,创面逐渐干燥结痂,周边无渗出,疼痛已明显减轻,肢端有白色鳞屑脱落,肢端循环有所改善,故而见皮色渐红润,有脱屑,肢体发凉好转,皮温有所升高。自觉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亏虚之象。
    处方:顾步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赤芍30克,当归20克,黄精20克,玉竹20克,熟地黄20克,制附片9克,石斛20克,甘草10克。共20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其他治疗:定期外科清洁换药。
    中药用完后,继续口服通脉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笔者对肢体动脉缺血患者辨证治疗中特别注意脉、舌变化。舌苔、脉象的变化,对肢体缺血轻重、病情发展,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舌质淡紫为血瘀较轻,舌质紫为血瘀较重,舌质紫暗为血瘀重症。肢体轻者坏疽感染可出现黄苔,而舌质红绛或起芒刺为瘀热症状,热极伤阴。肢体缺血患者常见白苔,而舌质红绛有瘀斑。舌苔的变化反映病情的变化,舌苔变化由薄到腻,到黄到黑病情转变为逆;由黑到黄到腻到薄病情转变为顺,脉象多弦滑、弦细、弦涩,为瘀为痰。笔者认为该病为脾肾阳虚,阳不能鼓动脉搏,气滞血瘀,瘀血郁久,脉络阻塞,瘀久化热。热则肉腐,而成脱疽。治疗上着重温阳补虚、活血化瘀,依其不同病程阶段,给予灵活加减辨证用药,同时糖尿病血糖的控制亦不能忽视,这是促进溃疡的愈合前提之一。此外还要定期清洁换药,以防止创面感染。在溃疡干燥结痂后,为促进肢体循环进一步改善,嘱咐其口服自制中成药通脉丸3个月,以巩固疗效,从而达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的目的。

 

   高某,男,38岁。
    初诊:患者以四肢发凉、困沉、疼痛1年来就诊。患者嗜好抽烟18年无戒断,于1年前出现四肢发凉,行走后,双下肢酸困疼痛无力,逐渐加重,步行50米即感觉双下肢不适,夜晚有静息痛。曾在某医院治疗,但未给予明确诊断,治疗效果欠佳。
    症见:平放双下肢左足皮色发绀,右足皮色苍黄,肢体抬高下垂试验阳性,双手排空试验明显延迟,右重于左。右手泛红时间大于30秒,右手有0.5厘米宽、3厘米~5厘米长的条索状物,质硬,压痛(+)。右手第二指、第三指端溃面痂性愈合,双下肢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四肢汗毛稀疏,皮温低,双上肢桡动脉搏动微弱,双下肢足背动脉,胫前、胫后动脉搏动不能触及,四肢发凉、困沉、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涩。PPG检查:四肢动脉末梢动脉循环重度障碍。
    诊断: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证属:血脉瘀滞。
    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处方:通脉活血汤加减。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玄参20克,金银花30克,炮山甲12克,薏苡仁30克,牡丹皮20克,生地黄15克,甘草10克。共1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患者行走距离有所增加,右手第二指、第三指端痂皮已脱,创面愈合良好,其间亦无新发的游走性浅静脉炎发生,其余症状如前。在上方中减牡丹皮、生地黄,加麻黄12克,细辛12克,白术15克。共3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患者双手指发绀现象减轻,平放双下肢,足趾发绀区域局限,程度较前明显好转,右手第二指、第三指结痂处创面愈合良好,四肢发凉不适明显减轻,跛行距离延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在上方中去玄参、金银花、炮山甲,加石斛20克,麦冬20克,制附子1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共3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四肢发凉不适已经明显减轻,平放双下肢,双足皮肤紫暗,苍白局限,静息痛消失,肢体抬高下垂试验呈弱阳性,跛行距离可达500米左右,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患者病情已经稳定,改用口服通脉丸,每天3次,每次10克,连续服用2个月,以巩固治疗效果。
    按:患者为中青年男性,性情忧郁,思虑过度,伤及脾阳,气血生化不足,脉络空虚,又嗜烟毒,损伤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四肢末端不得温煦濡养而致脱疽,初诊时证属血脉瘀阻,药用四妙活血汤加减治疗。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主张“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玄参、金银花清热解毒;炮山甲化瘀消痈;薏苡仁燥湿健脾;牡丹皮、生地黄滋阴凉血;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行走距离较前有所增加,无新的浅表静脉炎性改变出现,药已对症。血宜温,温则通,寒则凝。故在上方基础上减牡丹皮、生地黄,加用麻黄、细辛升发人体阳气;加用白术防细辛、麻黄之辛散太过。细辛、麻黄为发散重剂,白术则益气健脾,有内收止汗之功效。患者连续服用30剂后,四肢发凉已经明显减轻,跛行距离有所增加,其间也无新发游走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上方基础上减玄参、金银花、炮山甲,加用石斛、麦冬滋阴养血;加用制附子与麻黄、细辛相合解表里之寒湿;加用黄芪、党参益气行血。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通脉丸,连续服用3个月,以巩固治疗效果。

 

   魏某,男,72岁。
    初诊:患者以双下肢麻木、发凉、水肿伴间歇性跛行半个月来就诊。
    症见:双下肢汗毛稀疏,肌肤干燥,平放双下肢,足底皮肤苍黄,右重于左,肢体抬高下垂试验呈阳性,双下肢呈指陷性水肿,右足麻木、发凉、疼痛伴间歇性跛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彩超检查显示:双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双侧股动脉下段狭窄,左下肢腘、胫前动脉狭窄,右下肢腘、胫前、胫后动脉狭窄或闭塞。双侧肾部超声检查显示:双肾慢性肾实质损害。PPG检查:双下肢末梢循环严重障碍,ABI检查:左侧0.44,右侧0.13。
    诊断: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气血亏虚证。
    治宜:补气健脾养血,温阳活血通脉。
    处方:四君子汤合顾步汤。黄芪3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丹参30,炮山甲12克,鸡血藤30克,麻黄12克,细辛12克,白术15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10剂后,患者双下肢麻木、发凉已有明显改善,但仍有轻度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药已对症,为防细辛、麻黄之辛烈太过,加用玄参20克。共10剂。
    三诊:现双下肢麻木、发凉、轻度水肿等情况都渐有好转,但自述近期出现腹胀,纳差,大便干结,舌质淡、苔厚腻。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当归20克,枳壳12克,厚朴20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克,肉苁蓉20克,郁李仁20克,甘草10克。共4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患者病情已经趋于稳定,嘱咐其服用通脉丸半年,以巩固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生首乌泡水,代茶饮。
    按:笔者认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生多与脾肾阳虚有关,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老体衰且有慢性肾炎病史,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饮泛溢于肌肤,脾气虚,水湿不得运化,痰浊内生,瘀阻脉络,使阳气不达四肢末端,精血不能化生濡养肌肤而致脱疽,以补气健脾养血,温阳化瘀通脉为法,药用四君子汤合通脉活血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丹参、炮山甲、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麻黄、细辛温阳通络;薏苡仁祛湿健脾。诸药相合,可以充气血,化血瘀,温血脉。二诊时,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药已对症,为防止细辛、麻黄之辛烈太过,加用玄参20克。三诊时,患者自述近期出现腹胀,纳差,大便干结,考虑为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大肠传导迟滞,糟粕内停,气机运行不畅,腑气不通。药用四君子汤加减: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当归、郁李仁养血润燥;枳壳、肉苁蓉行气化滞消痞;甘草益气和中,诸药相合,可理气健脾,养血润燥。“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对于气血两虚的患者,笔者常将补养气血,辅助正气放在首位并选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加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治疗过程中时时不忘固护胃气。
    四诊时,患者病情已趋于稳定,嘱咐其服用通脉丸半年,以巩固治疗效果。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