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医院里的内科大夫 ——记郑州新华医院内六科主任李凤莲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张燕红 文/图
李凤莲的家离工作单位还不到两公里,然而只要一忙起来,她经常在科室一住就是20多天,不为别的,就为了让患者能随时找到她。有同事跟她开玩笑说,李主任回趟家就跟“走亲戚”似的;她总是哈哈一笑,“不在这儿待着,心里不踏实”。 李凤莲是郑州新华医院内六科主任,这里收治的大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高龄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有时候一丁点儿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悲剧发生。因此,从干这一行开始,李凤莲的人生字典里便没有了“节假日”一说,尤其是每逢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李凤莲就像“长”在了医院里,对她来说,随时守护着患者,为他们解除痛苦,是天大的事儿。
只要对患者有利,就是冒点儿险也值了
上初中那年,李凤莲的父亲不幸突发脑梗死,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能得到很好的治疗,留下了不可逆转的后遗症。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母亲也一天天受苦受累。间断住院治疗4年后,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巨大的悲痛过后,要强的李凤莲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要学医,让悲剧不再重演! 1995年大学毕业后,李凤莲先后到解放军153中心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专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30年来,李凤莲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出血、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诊疗办法。 一天凌晨3时40分,李凤莲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头,张老太太的家人惊慌失措:“李主任,我婆婆的胳膊突然不会动了!”患者家属一边说,一边给婆婆穿衣服,穿着穿着,老太太的腿也不会打弯了。听了患者家属的描述,李凤莲第一反应是脑梗死,张老太太是她的一位“老病号”,平日里有阵发性房颤,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诱发脑梗死。“不要移动老人,医院马上派急救车过去!”说话期间,李凤莲已经跑到了急诊科。 好在,张老太太的家离医院比较近。10分钟后,救护车将张老太太接到郑州新华医院。此时,李凤莲已经在放射科门口等待接诊,对张老太太进行头部CT检查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按照惯例,脑梗死患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溶栓治疗,但是问题来了:张老太太已经88岁,超过了溶栓药物的年龄适用上限(≤75岁),如果选择溶栓,出血的风险很高,万一发生意外,老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不溶栓,老人就很有可能偏瘫,生活质量将一天不如一天。时间拖不起,到底该如何抉择? 短暂的思想斗争后,李凤莲决定为了老人的预后拼一把。应用尿激酶60万单位(常规用量为100~150万单位)1小时后,不仅血栓被溶开了,而且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 敢于打破常规,冒着失败的风险放手一搏,这样的魄力不是任何人都有的,一定是源自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几十年如一日的经验积淀。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面临两难的境地,时间不允许你犹豫不决,如果冒这个险对患者的治疗是有利的,那么这个险冒得就值。诊疗指南终究是为临床服务的,如果一味地照搬书本上的理论,那么医学就很难进步了。”李凤莲说。
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急,如果不及时明确诊断,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在现实中,有一部分患者症状隐匿,不易识别,要求接诊医生必须具有极度敏锐的洞察力。 55岁的刘先生吃过午饭没多久,出现恶心、胃痛、呕吐等症状,他觉得自己一定是吃坏了肚子,赶紧到诊所让医生开了些胃药。可是,吃药后,刘先生的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随后他又到当地的乡镇卫生院一看究竟。在乡镇卫生院做了心电图检查后,医生也没有明确下结论,建议刘先生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就这样,时间过去了4个多小时。 当天下午5时50分,刘先生来到郑州新华医院李凤莲的诊室。初步问诊后,李凤莲怀疑刘先生是心肌梗死。几分钟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心肌梗死。紧急应用溶栓药物,刘先生突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对症处理后,刘先生的心律很快恢复了正常。 “再晚一点儿可就难说了。”李凤莲说,自己在平时的接诊中,不时会遇到类似刘先生这样的症状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而相比刘先生,赵先生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一天晚上,41岁的赵先生感觉嗓子不适,到郑州新华医院急诊科就诊,做心电图检查后发现并无异常。但鉴于赵先生肥胖且有抽烟、饮酒的习惯,医生怀疑他的嗓子不适可能是心脏问题引起的,建议住院观察,可是赵先生却很固执地拒绝了。第二天,赵先生再次来到郑州新华医院,说自己心脏难受,做心电图检查后,提示心肌梗死。心内科团队立即对赵先生展开抢救。然而短短几分钟,赵先生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的。”李凤莲说,有些心肌梗死会表现为头痛、牙痛、咽喉痛、肩膀痛、腹痛等,因此,她给科室医生立了一项“铁律”——凡是腹部以上的疼痛都要首先排除心脏的问题。
不敬业,良心上都过不去
在郑州新华医院内六科,年轻大夫能在几秒钟内根据心电图做出精准判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的患者了如指掌;每个人不仅精通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还是大内科常见病治疗方面的“杂家”。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究竟有什么“练兵秘籍”? 在李凤莲的人生信条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对科室人员也是出了名的严厉。在李凤莲的影响下,内六科团队成员每天7时30分准时到岗;每天下班前在大脑中复盘一天的工作内容,每月雷打不动完成两次疑难病例分享…… “医疗卫生行业,面对的是患者,是一条条生命,如果不尽职尽责,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就是这么一股子执着劲儿,让李凤莲收获了“河南省劳动模范”“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新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然而,一年300多天守在医院,李凤莲成了最“不称职”的家庭成员,儿子从小学到研究生,她从来没有接送过;婆婆住院做手术,近在咫尺的她却顾不上多待一会儿;丈夫把医院当成家,把她的值班室当成家,下班回去把饭做好再拿到医院。面对这样一位“母亲”“儿媳”“妻子”,家人却没有半句怨言,总是无条件支持。 李凤莲的儿子今年“读研”,在不久的将来,他将继承母亲热爱的事业,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接力奔跑。一想到这儿,李凤莲就觉得欣慰。

内六科团队被郑州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查看患者康复情况

李凤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