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五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结肠息肉会癌变吗
每周一练(心律失常)
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的注意事项
结核病防治重点知识问答
1
11 1 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结核病防治重点知识问答
 

结核病防治重点知识问答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  徐吉英 孙建伟 杜文琼 甄新安 何梦雅

   2022年3月24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社会各界的目光也再次被结核病这一主题所吸引。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缓发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结核分枝杆菌若侵犯肺脏,就叫肺结核;侵犯骨骼,就叫骨结核等;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咯痰、咯血、发热、盗汗、胸痛等。咳嗽、咯痰2周及以上,咯血或血痰,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每个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我国定为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过去人们常说的“十痨九死”,是对肺结核患者悲惨结局的真实写照。直到1943年链霉素的成功应用,才迎来了攻克结核病的真正转机,随后,多种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结核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患者生命因此得到挽救。
预防学校结核病,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相互频繁密切接触,而且时间长。学校结核病的发生,极易造成校园内肺结核的传播,导致发生聚集性疫情。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严重危害了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1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平均1年将传染10个~15个健康人,在人群密集、拥挤、通风不畅的环境下,将使更多人受到感染。而学校、家庭、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而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相互间密切接触,并缺乏基本的肺结核防护知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
    做好学校结核病日常防控工作,应尽早发现学生中的肺结核患者,控制传染源,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第一,学校要切实做好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体检中必须包含结核病检查。要把结核病筛查纳入学生入校体检及教职员工年度体检,通过入学体检发现肺结核可疑患者,并及时送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把传染源拒之于校外。
    第二,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寝室、图书馆和食堂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师生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纸巾捂住口鼻。随着学校条件的改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处都安装了空调,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同学们都喜欢待在密闭的空调房内,室内空气缺乏流通,一旦有传染源存在就极易造成肺结核的感染与传播。因此,教室一定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第三,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要认真做好病因追查和登记,若怀疑有可能是肺结核,应及时报告学校卫生(保健)室,并由卫生(保健)室追踪了解学生的诊疗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第四,要经常在学生及教职员工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把结核病防治知识纳入学生卫生课或健康教育课内容。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广大师生掌握基本的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通过知识普及让大家自觉参与到结核病防控中来,从自我做起,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行为做起,从根本上严防校园聚集性结核病疫情的发生。
    第五,学生一旦被确诊为肺结核,应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同时应尽快告知班主任或校医务室、医院,以便帮助其他同学尽快接受筛查。不应向学校隐瞒病情带病上课,或不向医疗机构如实说明学生身份和学校信息。
    第六,学校发现肺结核患者后,要及时告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进行疫情报告。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要关注与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及授课教师的健康状况。规范开展休复学学生和休复课教职员工的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做好在校治疗学生的服药管理和预防性治疗学生的服药管理。
    学校应对发生结核病疫情的场所进行消毒,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和宿舍采取紫外线照射消毒。可将患者的被褥、衣物、书籍等用品放在太阳下暴晒3小时~4小时,达到消毒的效果。也可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或喷雾消毒,持续120分钟进行化学消毒,有效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我国结核病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早期:是指尽早发现活动性结核病并尽早治疗,早期发现结核病可以缩短结核病患者的传播时间,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者,从而减少结核病患者的发生;同时,早发现可以减轻结核病对身体的损害,越早发现,越早落实治疗,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就越小;早期肺结核病灶多为渗出、增殖灶,其内结核分枝杆菌繁殖活跃,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联合:无论是初治患者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联合用药,临床上治疗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单一用药造成难治的耐药患者。肺结核病灶内存活有A(生长活跃菌群)、B(间歇生长菌群)、C(缓慢生长菌群)、D(休眠菌群)4个菌群,抑菌、杀菌类抗结核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菌群,联合用药可以同时杀灭不同的菌群,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既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和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物,从而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适量:药物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剂量,既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不会给人体带来毒副作用。如抗结核药物剂量不足,血药浓度过低,达不到杀菌、抑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抗结核药物剂量过大,不良反应增多,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特别是对肝脏可产生毒副作用,中断治疗增多。因此,一定要按照抗结核药物的药效学采用适当剂量,能使药物发挥最强抗菌效果,产生最小不良反应。
    规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用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难度大的顽固细菌。因此,结核病患者在治疗上必须按照医生规定的药物、规定的用量、规定的次数、规定的疗程规律用药,才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保证治疗成功。
    全程:全程用药即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定化疗方案,完成规定的疗程,不能任意缩短或延长用药时间。缩短用药时间患者容易复发,延长用药时间不能增加治疗效果,并且容易增加药物副作用和治疗费用。
结核病有相关疫苗吗
    目前,可用的结核病疫苗是卡介苗,我国新生儿或者出生后1天~7天就会接种一剂卡介苗,因此,卡介苗在我国也被称为“出生第一针”。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的保护期是有效的,疫苗诱导的保护效果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减弱。接种卡介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严重类型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型肺结核)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但是,卡介苗并不能预防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卡介苗其实并不能影响结核病的传播,成年人再次接种卡介苗的意义也不大。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