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养生 □闫惠霞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生文化更是被世人所重视。早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讲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道”是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阴阳”即代表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术”指的是方法,“数”指的是理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指的是生活方式。这段条文的意思是说,上古时,按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的人能活到一百多岁。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最大特点,因自然界最大的变化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因此,中医养生最讲究的是四季养生。 秋季通常指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从自然界变化规律来看,处于一个阳消阴长的变化过程中,分为初秋、仲秋、晚秋3个阶段,气温由热变凉,万物亦渐萧条,表现为一派肃杀的景象。按五行配五脏理论,秋具有肃杀、收敛的气质;肺具有清洁、肃降的功能,秋与肺同属金,故秋季五脏内应于肺。因秋季为燥气所主,故肺在秋季主感燥气,易被燥邪损伤,所以秋季养生首当养肺。又因燥气分为温燥和凉燥,秋分之前为温燥,秋分之后为凉燥,所以养生亦有区别。 现在已进入霜降节气,处于晚秋阶段,气温也日渐下降,衣食住行也应随之改变。下面我就谈谈晚秋养生的注意事项。 1.饮食应少辛多酸,适当进补。因辛主宣散,酸主收泄,食辛违背了秋季的特点,故应多吃一些山楂、苹果、葡萄、柠檬之类的酸性食物,以收敛肺气;再者应食一些滋阴的食物以防秋燥,如梨、蜂蜜、山药、芝麻、百合、鸭肉等;亦可食大枣、小米等以养胃气。过了寒露节气,就可以适当贴秋膘了,也就是说要结合自己的体质适当进补,但注意不要过食甘肥厚味,以免引发血脂增高。 2.衣服要适当增加,注意保暖。俗话说“春捂秋冻”,是说秋天别急着加衣,要适当冻冻以适应秋冬寒冷的外界环境;但进了寒露节气,就要适当增加衣服,注重保暖,避免引起颈、肩、腰、腿痛,诱发风湿性关节炎。 3.起居应早睡早起,适量运动。起居也要符合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过。同时,因秋高气爽,卧室也要经常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运动要适量,不能太过,避免出汗过多,阴津耗伤,以免导致咳嗽、心悸、乏力等,最好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的心率减去年龄应小于110次/分。 4.心情要保持愉快,养肺怡心。秋季肃杀,人们易“悲秋”,导致情绪低落,所以应进行户外活动,登高望远,欣赏一下秋季的红叶,心情愉快,乐观向上,达到运动健身又养肺怡心的目的。 (作者供职于温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