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向阳
方药组成:制马钱子、乌梢蛇、麻黄、牛膝、乳香、没药、制川乌、制草乌、僵蚕、炒苍术、地龙、全蝎、薏苡仁、防风、独活、姜黄、黄柏、甘草、鸡血藤、红花、大黄、黄芪、海风藤、土鳖虫、寻骨风、熟地黄、壁虎、蜈蚣、小白花蛇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舒筋活络,补气血益肝肾,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利关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属风寒湿热痹阻者。 使用方法:丸剂:口服每次3克~6克,每天两次;酒剂:口服每次10毫升~20毫升,每天两次;外擦用,每天两次;外贴剂:适量散剂加适量米醋拌匀,调成糊状后,用医用塑料胶纸,将其粘贴在患处1小时~2小时,每天两次。 注意事项:孕妇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高血压病、心脏病、癫痫、甲亢病人忌用;年老体弱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慎用。 应用小结:用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30例,显效170例,有效32例,控制和改善病情发展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8.7%。 病案一 李某,女,26岁。患者夜卧不宁,四肢关节疼痛,尤以两膝关节灼热胀痛为甚,扪之灼手,背部及四肢末端怕冷,筋脉拘急,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细而数。 辨证:风寒湿热之邪入侵经络关节,热邪壅于关节,气血瘀滞难通,表卫不和,四肢发冷,热甚伤津。 诊断:痹证(热痹)。 治法:温经祛风,清热化瘀,疏风胜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9克,白芍20克,忍冬藤30克,生地黄40克,地龙15克,秦艽10克,乌梢蛇10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知母15克,当归10克,生石膏30克,蜈蚣3克(兑服),赤芍15克,柳枝10克,生薏苡仁20克,甘草9克。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一次150毫升~200毫升,饭后服用。另合用痹症通络丸每天30克,加酒外敷双膝关节。 二诊:上方服用6剂后,患者烦闷不安、夜卧不宁已除,发热已平,双膝关节肿已消,疼痛减轻,咽痛消失,口渴减,胃中略有不舒,舌苔薄腻,脉弦细,方已对症,再守原方。生石膏减至15克,忍冬藤减至25克,蜈蚣3条随汤药煎,加黄芪20克,煅瓦楞子30克,陈皮10克,另加服痹症通络散。共10剂。 三诊:膝关节疼痛持续减轻,近几日几乎不痛。检查类风湿因子转阴性,诸症悉除,背部及四肢转暖,病已近痊愈。 病案二 陈某,女,38岁。患者发热2个月余,伴关节肿胀疼痛,四肢手足关节尤甚,痛如刀割,汗多、心慌、心悸、脉洪数、舌红、苔黄。 辨证:风湿化热,热入经络,经脉不通,热血瘀于肌肤而为痹。 治法:清热解毒,甘寒通络。 诊断:热痹并发心肌炎。 方药:桂枝8克,白芍20克,知母15克,炙甘草9克,忍冬藤15克,钩藤10克,杜仲9克,牛膝10克,海桐皮10克,威灵仙10克,生石膏6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20克;西药辅酶Q10、肌苷;加用痹症通络散外敷。 二诊:服前方3剂后,患者有热退趋势,关节肿痛减轻,脉舌仍如前。按原方增加剂量,生石膏加至100克,生地黄加至40克。共5剂。 三诊:患者热退,关节肿痛减其大半,汗出亦止,心慌心悸均减轻,脉转缓和,舌苔亦退,但舌红转甚,阴虚之象毕露。原方去石膏、桂枝。加玄参15克,麦门冬12克,沙参20克,怀山药30克。共10剂。痊愈。 为巩固疗效,嘱咐患者继续服用6个月的痹证通络丸。 病案三 卢某,男,32岁。患者周身骨关节酸痛5年余,反复发作,两膝痛肿胀尤甚,四肢伸屈不利,两足踝肿痛,坐、立、行走受限,关节疼痛处并伴有灼热之感,眩晕口干,怕冷,苔白,舌质红,脉细弦。 辨证:风寒痹阻,湿邪瘀阻,有化热伤阴之势。 治法:温经散寒,袪风除湿,护阴清营,通络扶正。 处方:痹证通络散酒剂,外贴敷剂。以此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后改蜜丸制剂服用,早、晚各1丸,饭后半小时服用。2个月后四肢伸屈自如,病已基本痊愈。 病案四 高某,男,26岁。患者平素恶寒怕冷,3年来时常出现腰痛,发作时腰痛如折,右腿冷痛、麻木,屈伸不利,行走困难,遇寒则甚,天气变化尤易发作,口淡不渴,舌苔白而厚腻,脉按之沉细。 辨证:寒湿入络,瘀滞经脉,闭阻营卫。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镇痛,通经扶正。 处方:痹证通络散酒剂,外贴敷剂。以此方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后改蜜丸制剂服用,早、晚各1丸,饭后半小时服用。2个月后四肢伸屈自如,病症治愈。 病案五 王某,女,62岁。患者患病20年,喜暖怕凉,膝、足趾、手指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昼轻夜重,病久入骨内,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弦。 辨证: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肝肾亏虚,寒凝经脉。 治法:补肾祛寒,祛风化湿,活血通络,强壮筋骨,通利关节。 处方:痹证通络散酒剂、外贴敷剂。以此方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后改蜜丸制剂服用,早、晚各1丸,饭后半小时服用。3个月后,患者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辅助检查各项正常,病症治愈。 (作者供职于焦作市孟州市南关宋庄卫生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