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善乐
月骨周围性腕骨背侧脱位(简称月周背侧脱位)的损伤机制与月周背侧半脱位基本相同,只是致伤暴力更大一些。即在腕关节强度背伸着地时,中腕关节向后上方全移位,同时舟骨则呈旋转性半脱位,当然舟月与月三骨间韧带也相继断裂,从而导致了除月骨仍与桡骨保持正常关系外,其余腕骨呈整体性脱向月骨的后上方,这就是月周背侧脱位的基本定义。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以相关的腕骨间韧带与头状骨掌侧韧带的损伤为基础,且可并发尺骨茎突、桡骨茎突、三角骨及豆骨的撕脱伤,在个别情况下,如兼有桡偏伤力时,尚可使桡骨茎突基底部被撞击而骨折。如暴力向上传递,尚可导致桡骨背侧缘、下尺桡关节及近侧其他骨关节损伤等。当发生月周背侧脱位后,月骨由原来半脱位状时,其后缘所承受的纵向压力立即消失,使回缩的后缘弹起而复原(月骨呈中立位),月骨的掌、背侧韧带又处于正常的均衡状态,此种类型在月周背侧脱位中仅占少部分。对此笔者称之为“静态性月周背侧脱位”,但在多数情况下,当月周背侧发生脱位后,由于腕之前后径的增宽,导致了腕韧带张力增大,并对脱位的腕骨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和挤压力,从而使脱向背侧的腕骨,尤其是头状骨,由月骨的背侧向掌侧起到推挤作用,致使上述的静态随即被打破,并迫使月骨在原处呈额状轴向掌侧轻度转动(即月骨的后缘向远侧略显撬起),它的远侧凹面则略向前侧倾斜,并使头状骨对它的挤压缓解,此时月骨的掌侧韧带松弛而背侧韧带紧张,呈现了与月周背侧半脱位时相反的局面。但月骨的近侧裸面大部仍与桡骨远端相接触,此种病变笔者称之为“动态性月周背侧脱位”。 诊断:月周背侧脱位在临床上常有误诊、漏诊者。而本病的临床症状较半脱位更为突出,腕之前后径的增厚更为明显,腕背侧可触到脱位的腕骨,腕掌侧亦可触到月骨的掌侧缘,腕关节不稳现象更重,且多具有明显的正中神经受压症状(即桡侧三个半指感觉异常),对个别正中神经症状不明显者,只要对患手做一牵伸试验,即可呈现出阳性体征。因此,凡具有腕部外伤史,并具有上述症状者,应首先考虑有月周脱位或月骨脱位的可能。最后必须进行X线检查方能确诊。 腕关节正位片见腕骨间关节紊乱,间隙不清,腕关节高度变低。在部分病例中,月骨仍保持着正常四边形(即静态性),但在多数情况下,月骨因向掌侧轻度旋转而呈三角形影像(即动态性),而桡月关节则基本正常。对月骨这种三角形影像,在过去文献中曾被描述为月骨脱位所独有,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舟状骨则毫无例外地显现着程度不同的旋转性半脱位,且表现为两种形式:1.舟骨显露充分,有似正常腕关节的旋后位——舟骨特殊位,舟月骨间略有重叠影。2.舟骨显露不充分,舟骨轴向重叠变短,舟月与舟桡骨间出现分离。有时尚可见有尺骨茎突、桡骨茎突或三角骨撕脱骨折与豆三关节脱位,以及下尺桡关节损伤等。 腕关节侧位片,最明显的影像是月骨与桡骨的关节基本正常,而头状骨伴随其余腕骨脱向月骨的背侧,致桡、月、头三者的共同轴线失常。头状骨基底接近于桡骨背侧缘,甚至与其相重叠。个别有桡骨背侧缘骨折。月骨的远侧凹面空虚,该关节面可呈中立位(即静态性),亦可向掌侧略呈斜位,月桡关节基本正常(即动态性)。由于舟骨的旋转性半脱位,所以桡舟骨角可呈60度~90度(垂直状舟骨)。 国外专家曾指出,在早期诊断中要区别的关键是:舟骨是否有旋转性半脱位;远排腕骨是否向背侧或掌侧移位。这些差别标志着不同的损伤方式,有利于分类与处理。 治疗:月骨周围性腕骨背侧脱位,系关节内复杂的以韧带损伤为基础的病变,应及早治疗以利韧带愈合,方可使复位后的腕关节得以稳定,因而对新发病例应及时进行闭合复位,这种无损伤性疗法,效果肯定是好的。对一周内的病例,一般认为复位多无问题,如超过2周则复位不易,而陈旧性病例,即使施行手术,复位也不太容易。有时尽管做了复位术,但患腕的功能也很难完全恢复。 闭合复位术对伤后1周~2周的病例,闭合复位法应为首选,其手法如下: 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将患肢前置于旋前位,一助手固定前臂下端。如为静态性月周背侧脱位,术者可面对患者,两手紧握患腕,两拇指紧扣于脱向背侧的腕骨上(尤其是头状骨的基底部),而后强力向远侧牵拉同时向掌侧弯曲,一般多可复位。如为动态性月周背侧脱位,复位时第一助手仍握持前臂下段,第二助手握持手掌部,术者背向患者,两手拇指置于脱向背侧腕骨的近端,其余手指环抱腕前,以保护好已经向前倾斜的月骨。然后两助手做对抗牵引,并将患腕略背伸,术者两拇指用力推脱位的腕骨向远侧,从而迫使脱位腕骨(尤其是头状骨基底部)能滑过月骨的背侧缘,此时第二助手在保持牵引的状态下掌屈患腕,这样月周腕骨脱位即可获得复位。复位时常有一滑动感,腕之畸形随即消失,原神经受压症状相继缓解。 对动态性月周背侧脱位,由于月周背侧韧带处于张力状态,因而在上述闭合手法复位过程中,保护好月骨背侧韧带尤为重要,否则一旦该韧带发生断裂,则月骨将由月周脱位而发展成为月骨脱位。当然若复位手法用力不足,亦可表现为月周脱位复位不全现象——月周背侧半脱位。 当月周背侧脱位获得复位后,原腕部一些撕脱骨折多可相继复位;舟骨旋转性半脱位多数亦可相继复位。对少数舟月骨间仍有分离的病例,必须及时加以处理,切勿忽视,否则将会导致腕关节不稳症。 月周脱位复位的标志:1.头状骨应达到良好的嵌合,以恢复桡、月、头三者的生理轴线与正常的“三C”关系。2.舟月骨间关系应恢复正常,即舟骨应避免有任何旋转性半脱位现象的存在。复位后患腕固定于稍屈曲或中立位,至2周时患腕固定于背伸功能位,再固定3周~4周即可。在固定期间应注意患侧手指各关节的自动活动。当解除固定后,应加强患腕的功能锻炼,以达全面康复的目的。对复位后的腕关节要定期进行放射学检查,防止出现腕背伸镶嵌不稳(月骨半脱位)以及再发性舟骨旋转半脱位,对个别不稳者可辅以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有对陈旧性病例进行闭合复位而成功的报道,但这类患者的患腕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血肿机化和组织粘连的挛缩,甚至有骨萎缩等病理改变。若在这种条件下勉强施行闭合复位,其所施加的力量将会造成腕部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或呈现复位不完全而致患腕严重不稳,故应持慎重的态度,对此可考虑行开放复位术。 按语:月骨周围性背侧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常有误诊漏诊。本病的临床症状较半脱位更为突出,腕之前后径的增宽增厚更为明显,关节严重不稳,多具有明显的正中神经受压症状,对个别正中神经症状不明显者,只要对患手做一牵伸试验,即可呈现出阳性体征,凡具有腕部的病史并具有上述症状者,应首先考虑有此病发生的可能,最后进行X线拍片确诊,治疗可分闭合复位及开放复位。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