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厘清逍遥散应用规律
熟地黄临床配伍法则与应用体会
“唯用则兴”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
1
11 1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厘清逍遥散应用规律
 

厘清逍遥散应用规律
以指导临床
□毛峥嵘

   逍遥散,出自宋代陈师文(医官)等所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和剂局方》),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几乎内科、妇科以及疑难杂病等都会用到它。
    为了加深对逍遥散的理解,本文试从方名谈起,探其源流,以便更好地理解之,应用之。

何为逍遥

   逍遥二字,最早见于《诗经·清人》篇,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句话,它是写将士们手持装饰着野鸡毛的长矛,在河上逍遥闲逛。而留给世人影响最深的是《庄子·逍遥游》,书中有“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于下”的文字记载。这充分说明逍遥的本义是悠然自得,没有什么约束。逍遥游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
    逍遥二字的对应词是抑郁,而抑郁是指人的心情不愉快、郁闷。《汉书·谷永传》记载:“故抑郁于家,不得舒愤。”中医学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肝郁,或肝气郁结。解除肝郁的首选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解。中医素有“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源”之说,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撰写的《四圣心源》中有“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的文字记载。对此,有关学者指出,“肝为五脏之贼”“五脏之病肝为先”。这充分说明解除抑郁,必须将心理调整、疏调肝郁放到第一位。在此基础上,针对由肝郁所形成的病证,赋予方药治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而逍遥散正是针对这种抑郁病证所设立的首选方药。

何为逍遥散

   宋代医家借鉴庄子逍遥思想的意境,以喻方药之功效,冀抑郁者在得到心理调节的同时,辅以药物疏解肝郁,使患者从抑郁困境中得到解脱,恢复到逍遥自在的心态。而将逍遥二字作为方剂名称者首推《和剂局方》,后世医家对逍遥散的加减化裁,均以此方为基础,至今仍在不断研讨、实践中。
    逍遥散原方为:炙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将其同煎,去渣热服,不拘时候。本方记载于《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人诸疾”篇,所治疗疾病为: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可治疗妇女血弱阴虚、痰嗽潮热、肌体羸瘦等。
    本方证系由肝郁不解,郁而生热,血热内伏,气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治疗法则以疏肝气、养阴血、健脾胃为原则。肝脏“体阴用阳”,凡病者多“体不足而用有余”。故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以顺其条达之性;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而和肝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炙甘草缓肝急以止痛;薄荷助柴胡疏肝解郁。诸药合用,肝脾同治,气血兼顾,肝阴足则内热除,肝气疏则脾胃和,实为疏肝养肝、健脾和中之良方。
    有学者认为,逍遥散源于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两方。四逆散以疏肝为主,柔肝为次;当归芍药散以养肝柔肝为主,健脾渗湿为次。逍遥散则综合了两方的功效,可谓经方的继承方、发挥方,为时方中最为常用的方药,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眼科等科疾病。

逍遥散历代医家方解

   虽然逍遥散记载于《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篇,但其治疗范围并不仅限于妇科疾病。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医方集解》(明代医家赵献可撰写)一书,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该书中将逍遥散归入和解剂,这就扩大了逍遥散的应用范围,凡是需要和解的疾病都可以用逍遥散治之。与《医方集解》同时问世的《医贯》一书,在论及郁证时认为,“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唯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又认为,“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恶寒发热,呕吐,吞酸嘈杂,小腹胀闷,头晕盗汗,黄疸瘟疫,疝气飧泻等证,皆为对证之方,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效。”赵献可所谓因木郁导致诸郁,其治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则诸郁自解,并将逍遥散列为治疗木郁之首剂。这种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引用。
    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论及逍遥散时说,“治肝家血虚火旺……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该书认为,肝性急而善怒,其气易郁,上郁则头眩、耳鸣、目赤,中郁则胸胁胀满或吞酸,下郁则少腹痛且溲溺不利。何方适宜?逍遥散也。方中柴胡一味药,遂其曲直之性,畅达木郁,故名逍遥矣。
    清代名医吴仪洛编撰的《成方切用》一书出版。他将朱丹溪所拟定的越鞠丸与逍遥散进行比较,认为“越鞠之川芎,即逍遥之归芍也;越鞠之苍术,即逍遥之白术也;越鞠之神曲,即逍遥之陈皮也(逍遥散中无陈皮);越鞠之香附,即逍遥之柴胡也;越鞠之栀子,即逍遥之加味也。但越鞠峻而逍遥则和矣;越鞠燥而逍遥则润矣”。这说明逍遥散与越鞠丸相比,更适宜治疗郁证。
    清代末年,医家张秉成在所著《成方便读》中论述逍遥散时,这样认为,“此方……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哉。”他所说的“顺肝之性”,有3个方面:一是调肝之气;二是养肝之血;三是培土扶木。这实际是顺肝之性(如柴胡、薄荷、生姜),扶肝之体(如当归、白芍),安肝之宅(如茯苓、白术、甘草),体充实则功用和,性安顺则无郁生,得以滋养。分析逍遥散的八味药,正合以上3个方面之性能。
    后人在运用逍遥散时,多为原方加味,很少用原方减味的。这也说明原方之配伍与临床肝郁脾虚证是相吻合的。

古今医家对逍遥散的应用发挥

   清代医家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编》中,写了一首黑逍遥散方,其组成为逍遥散加熟地。其功效为养血疏肝、健脾和中。其主治因肝郁血虚、脾胃不和所致的胁痛头眩,胃脘疼痛,以及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等。
    清代名医江笔花在《笔花医镜》中这样论述,认为“女科除外感内伤外,不外血虚与肝郁,所以治疗女科病,四物、逍遥二方,首当考虑”。他把逍遥散作为妇科病的首选方之一,这是对逍遥散功效的推崇,不是划定范围。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治疗肝硬化,以调理肝脾为基本方法,而最基本的方剂当推逍遥散。这个方剂可以用于肝硬化早期治疗,也能用来善后,随证加减,即可以贯穿在肝硬化过程的全部治法之内。
    现代中医学家蒲辅周认为,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疗效明显。他以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证高血压病、胸膜炎以及颈淋巴结核,依病分别加入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青皮、郁金等,效果满意。
    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专家王绵之认为,逍遥散具有从3个环节调整脏腑功能的特点:即调节肝郁、血虚、脾虚。当归为第一君药,白芍为第二君药;臣药是茯苓、白术;而丹栀逍遥散可以清解三焦之郁火,是对逍遥散的发展。
    出身于七代世医的赵清理先生,遵照“万寿堂”祖训,善解郁证,对逍遥散运用娴熟,家传逍遥散活用的方子就有70首之多,堪称运用逍遥散之大家。
    近年来,有关医家对逍遥散的临床运用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研究证实,逍遥散对精神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等,均有良效。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组成、功用、药理、剂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有人观察逍遥丸对亚健康人群疲劳改善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在改善亚健康量表还是改善疲劳状态等方面,逍遥丸均显示出明显优势。
    从临床角度来看,只要抓住其治疗目标——肝郁脾虚证,运用逍遥散治之,必然见效。但从中医学角度来分析,肝郁脾虚证表现在不同人身上,还会有不可预测的差异。因此,就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定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希望不久的将来,逍遥散的效应内涵会更清晰,更明确;其制剂也会更科学,更能发挥其预防与治疗作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文由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毛德西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