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加强胸痛中心建设 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洪灾之后莫悲伤 积极乐观保健康
1
11 1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加强胸痛中心建设 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加强胸痛中心建设 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郸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张 开  李 玲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及坏死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在其诊治过程中应贯彻时间管理策略,及时、确切、有效地开通梗死的相关动脉,不仅能够抢救患者的生命,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PC(胸痛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通过统一流程,为急危重症胸痛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使大量高危胸痛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大获益。
    在CPC模式下,郸城县人民医院自2015年10月开始构建并同步运行急诊快速绿色通道,经过几年的运行和逐步完善,大大方便了胸痛患者的急诊救治,心血管病的救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并于今年5月17日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版CPC的认证。
    急诊快速绿色通道设置急诊门诊路径、急诊“120”路径。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
    在急诊门诊路径方面,急诊科预检护士熟练掌握胸痛患者分诊处置流程,识别胸痛患者后立即启动快速绿色通道,先诊治、后收费;急诊科值班医生依据病情和心电图快速做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或疑似诊断,同时上传患者心电图及病历资料至医院“CPC专家微信群”,呼叫急会诊,和CPC专家一起决定患者的血管再通策略,同步值班护理按医嘱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置并留取血标本;和患者家属谈话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一键启动CCU(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或导管室;最后备好抢救箱和除颤仪,护送患者到病房或导管室进行规范化治疗。
    在急诊“120”路径方面,“120”接诊医生接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包括高度疑似患者)后,立即上传患者心电图及病历资料至医院“CPC专家微信群”呼叫急诊或会诊,必要时一键启动,随后和跟车护士一起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救治,初步进行病情沟通;在入院前和CPC专家一起决定患者的再灌注策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一键启动CCU或导管室;入院后绕行急诊科,直达病房或导管室治疗。
    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导丝通过病变部位静脉溶栓时间逐步缩短;再灌注成功率达90%以上,住院时间较前缩短,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降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显示,从2002年到2017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尤其是农村地区近1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地区心血管病的防治形势异常严峻。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县级医院具备时间和距离优势,但心血管病的急诊救治能力亟待提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管理要从首测医疗接触开始,早期识别和快速转运是救治的关键;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可以更快速,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合理精准化治疗却需要奔赴省、市级医院才能完成,需要等待时间。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向县域深耕,很多县级医院抓住发展机遇:对上“医联体”,通过和上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促使部分高精尖适宜技术下沉,县级医院骨干医生得到迅速成长,使大量基层高危、需血运重建的患者在县级医院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成为可能;对下“医共体”,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紧密型医疗服务集团,统一政策、资金、管理,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紧密相连,急危重患者的识别、会诊、转运更加方便快捷。
    在CPC医疗新模式下,县级医院通过为胸痛患者构造并延伸多途径急诊快速绿色通道,有效整合县域内的医疗资源,摸索出在最短时间救治高危胸痛患者的新路径,助力县级医院心血管急诊救治能力迅猛提升。医院可以把CPC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到基层,实现县域内CPC建设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域覆盖的“三全”模式,从而开辟健康中国“心”路径,为“健康中国2030”做贡献。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