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治疗包涵体性结膜炎
抗“疫”环境下,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治血脂异常症方
无菌性炎症的诊治
脑卒中的防与治
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1
11 1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抗“疫”环境下,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杨勇超

   疫情反扑,病毒升级,医务人员在酷暑里,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进行采样、流调、救治,与病毒赛跑,阻断疫情扩散。防控区域不断扩大,身边的人有的被确诊或被隔离了……这些也同时挑战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有人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认知、情绪、生理、行为这4个方面的身心表现。
    认知方面,也就是大家对新冠肺炎的看法,不确定感是隔离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征。怀疑自己是否已经被感染,为什么被隔离,能不能康复,能不能马上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灾难化的想法也会不由自主地闯入脑海,从而变得偏执、绝对化。容易将其他人正常的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尤其是对正常的医疗行为或正常的社区管理行为。针对社区人员关注自己的行为,变得多疑、敏感,容易较真,甚至产生羞耻感,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复回忆自己过去的一些细节,也会过度的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过错才导致目前可疑或者是被隔离的。
    情绪方面,强烈的不确定感会让患者感到非常焦虑和恐惧,对生命安全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家庭、财产和工作的过度担忧。对于突如其来的隔离,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感到慌张、不知所措,或者是对可能被感染,已经被隔离的愤怒、抱怨,伴有沮丧、孤独和被抛弃感。
    生理方面,出现焦虑和恐惧,恐惧最容易让人产生躯体上的感受,激活人体的神经系统,使身体原有的疾病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体温升高、便秘、尿频、失眠、头痛等症状。
    行为方面,对身体感受的过度关注,如每天多次测量体温,或者即使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仍然担心或坚信自己被感染,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不愿意配合社区或者医生的工作。对家人或者对其他照顾自己的人非常苛刻,或者是过分依赖家人和医生,或者是容易发脾气,出现冲动行为,表现为谩骂攻击他人等。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普通人应该如何去调整自己呢?一是“少”,要少看手机、少看负面新闻。因为负面新闻会累积负面的感受,会给人造成困惑,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身体。二是“多”,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多听音乐、多打太极拳、多练瑜伽、多读书。也可以用一些心理阻断的小技术,比如说,当你出现情绪感受不好、烦躁不安、多疑多虑,甚至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这时便可以把自己的右手伸出来,化掌为刀,用力往下砍,同时可以在嘴里或者心里大声喊“停”,把负面的想法“停”在这里。三是在疫情期间,我们要比平时更多地、积极地去想分享一些正能量信息,比如新的防疫措施以及被触动到、被感动到的信息,例如医生志愿者为了防疫所做的一些可歌可泣的事情,分享这些信息可以使我们获得安全感。这样就能从心理上避免个体出现紧张、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
    新冠疫情下,我们要积极通过倾诉交流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服从社区管理,通过读书、运动来转移和缓解不安的心灵;通过了解正规渠道的信息来平息内心的不安;通过学习卫生健康系统发布的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正确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学习正能量的英模事迹,增强责任感,提升自己应对和处理困境的能力。做好防护,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本报记者王婷综合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