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检查与诊断 □张国龙 赵 飞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潜伏期一般在2年~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10年。在典型症状开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驱症状。 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杆菌。 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神经检查: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梢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 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方法告诉患者,进行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 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摄氏度),先在健康皮肤上分别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患者回答冷热是否正确。 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 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患者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运动检查:检查时让患者做抬额、皱眉、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患者做屈伸手腕,内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患者做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麻风杆菌检查:主要从皮肤和黏膜上取材,必要时可做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脱刀切开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口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组织病理检查:对麻风病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病诊断是有价值的。 麻风菌素试验: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麻风菌素的种类有粗制麻风菌素、纯杆菌麻风菌素和纯蛋白麻风菌素,目前通用者为粗制麻风菌素。 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0.1毫升,形成一个直径6毫米~8毫米的白色隆起,然后观察反应结果。 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15毫米~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10毫米~15毫米者为弱阳性(+),5毫米~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 晚期反应: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毫米~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张国龙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赵飞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防治专家,杨须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