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冬季养生先养肺
阐发医经出新知——《医经溯洄集》
鹅血
抗癌之路上的中医智慧
1
11 1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阐发医经出新知——《医经溯洄集》
 

阐发医经出新知——《医经溯洄集》
□黄新生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奇翁、抱独山人,江苏昆山人,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王履学医于朱丹溪,尽得其学,《古今医统》称其“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从明洪武四年起,王履任秦王府良医正10余年,以精湛的医术为天下人称道,其医学著作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元》《医韵统》,以及《小易赋》《十二经络赋》等,惟《医经溯洄集》流行于世。
    王履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医理为指归,并对著名医家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王冰等的学术观点加以评述和阐发,著成《医经溯洄集》。《医经溯洄集》内容广泛,短小精悍,提出不少全新见解,通俗而具有说服力,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阐发“亢害承制”理论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王履继承了前人“亢害承制”的思想,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宇宙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同时,事物的运动、变化始终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即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亢”和“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世上万物生机就会紊乱。推之于人,机体就会产生疾病。
    其次,认为“亢则害,承乃制”是人体“造化之枢纽”,不仅从正常生化角度论述了“亢害承制”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进一步分析了“亢害承制”理论的含义。“承,犹随也,然不言随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义存焉。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将人体的“亢”分为“亢”与“不亢”两个层面来理解,将“承”也分为“克胜之”与“防之”与之相对应,将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融为一理,指出机体本身存在着“亢而自制”的能力。这种能力既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又能克服某种一时偏亢的病理状态,使人本身具有的调节、修复、抗邪并促使机体协调统一的能力。
    再次,人体也有“亢而不能自制”的时候。“亢而不能自制”是疾病发生的机制。若有这种情况发生,需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助之,制其亢,除其害,以恢复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除疾之目的。
澄清伤寒和温病、热病的概念
    古人认为,冬伤于寒,其感而即病者,称为“伤寒”;有不即病,过时而发于春夏者,即称为温暑。王履指出,伤寒、温病和暑病各有病因、病名、病形,应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当,始可以言治。如伤寒,此以病因而为病名,发于寒冷之时,而寒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温病、热病此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发于暄热之时,怫然自内而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
    王履澄清了关于伤寒、温病的混乱看法,强调分别治疗,故伤寒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者“而后人所处水解散、大黄汤、千金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兼治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王履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王履还定义了寒疫与伤寒、温病的不同,纠正了阴暑、阳暑名称上的错误,结合临床实际对暑病用药提出新思路,亦为后世温病学说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发挥五郁之治
    《黄帝内经·素问》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唐代王冰注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王履扩充了王冰解释的含义。一是重新解释了“郁”的病因病机,将人体之“郁”释为“滞而不通之义”,认为“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二是扩充了王冰所释治法的含义。如对于“达之”,王履认为应是“通畅之也”,而不是吐法。同时,举出李东垣“食塞胸中”案例,从“亢害承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则泻肺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也”的结论。三是强调对于食塞胸中而用吐法,应遵循《黄帝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不必引用繁复的五运承制之说。
解释阴阳虚实病机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则愈。”后世医家对此的阐述多存歧义,王履认为阴盛阳虚指寒邪外客,阳虚指卫阳虚,阴盛指寒邪盛;阳盛阴虚为热邪内炽,阳盛指阳热炽,阴虚指热邪伤阴。寒客于表,故汗之愈,下之则表邪入里而病重;里热内炽,当下其阳热,坚其阴津则愈,汗之则反助其热,重伤其阴故病重。
    王履认为阴阳之盛者指病邪而言,阴阳之虚者指正气而言,明确阴阳有邪正虚实之分,而虚实又有阴阳寒热之辨,在阐明伤寒汗下枢机的同时,也驳斥了以往的错误理解,为后世医家所认同。
首创真中、类中之说
    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历代医书多有论述,王履考察前人对中风的论述,对比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的不同学术观点,“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提出应明辨中风,倡导真中风、类中风之分,使中风理论逐渐完善,“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这一思想为中医学术开拓了新境界,也为中风的辨证用药指出了一条新路。
强调审证求因
    历代医家常以四气之因来推论病理变化,王履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应当从现有的病情来剖析其致病之因。人体被四气所伤,并不一定会发病,即使发病,由于人体的体质有强弱,正气有虚实,时令有太过不及之异,其病情亦有差异。故提出,应当从现有的病情来推论其致病之因,而不是由病因来推论病情。这体现了他的审证求因观点。
    王履认为如果仅从四气之因,就断定其必发某病,显然过于机械、绝对。必须根据现有症状,结合邪气的聚散、正气的虚实、时令的太过与不及等方面来推测其致病之源,预测病情之变,方可避免穿凿之弊。这表明了他在发病学上的辨证观点和治学上的求实精神。
    《医经溯洄集》博采历代医家医著,特别是经典医籍之长,但又不为经说所囿,敢于在论述中提出自己新的见解,不仅推动了明清伤寒学的研究,而且影响了明清温病学的发展,成为温病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