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南省中医药科研系列直播讲座第三期邀请刘清泉主讲 |
|
本报讯 (通讯员孙 武)7月28日19时,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通过河南省中医药科研系列直播讲座,向中医药科研人员进行了题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药诊治和临床研究》线上直播。直播讲座最高实时在线点击量超过了1.15万人。 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主办的中医药科研系列直播讲座,旨在推动全省中医药科研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讲座每月直播一期,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提倡中医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为河南省中医药科研从业者提供思路和启发,助力提升全省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 在直播讲座中,刘清泉从最早的明朝末期吴又可医家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谈起疫病的过程,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方剂,再到中西医一起努力战胜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医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在连线互动环节,河南省援鄂医疗队员代表、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郑福增向刘清泉请教,应如何做好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刘清泉结合自身抗疫体会、从医疗管理者的角度提出3点建议: 一是坚持临床科研一体化。刘清泉说,临床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科研的过程就是临床的过程。医生在临床中每看一名患者、每诊断一名患者就是做科研的过程。同时,大家对科研难易问题的认识,需要放在临床诊疗中,需要把每一名患者都当成一个科研项目来对待。如果医生每接诊一名患者都认认真真地去查文献资料、去观察研究的话,临床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研究的思路会越来越开阔。 二是坚持用科研的思维用心对待每一名患者。刘清泉说,科研重在用心,如张仲景在几十年看病的过程中总结出“六经辨证理论”,实际上就是实证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在刘清泉看来,假如一年收治了100名患者,就相当于做了100个课题。同时,刘清泉结合自己做耐药菌感染的课题说,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常可以形成广泛的、深入的临床研究,提升治疗效果。 三是提升科研能力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刘清泉看来,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是个积累和积淀的过程。如今,有了信息化管理体系,科研有了大数据的助力就更容易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