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汉坦病毒引起的发热 □张惠颖
2019年11月,正是发热患者就诊的高峰期。我们遇到一名以发热为主诉的患者,他的外周血中存在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到底是传单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还是淋巴瘤,或者是其他疾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病例。 案例经过 患者为男性,26岁,以“发热5天,血小板减少1天”为主诉入住河南宏力医院。 5天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5摄氏度,伴寒战。 当地诊所给予患者液体输注(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差。在当地医院查白细胞23×109/升,血小板14×09/升;在河南宏力医院,急诊以发热待查将患者收住血液内科。 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无咳嗽,进食差,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平素体健,无既往病史、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初步诊断:发热待查,血细胞异常待查。 住院第一天检查结果: 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单核细胞分类均明显增高,血小板数量极度减少。涂片镜检,镜下可见大量异型淋巴细胞。 生化检查结果:肾功能受损,CRP(C反应蛋白)增高,考虑存在炎症、感染等。 住院第二天检查结果: 尿常规结果:尿蛋白3+,隐血2+,肾脏早期受损。 EB病毒检查结果:阴性。 外周血检查结果:异型淋巴细胞占20%。 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M(免疫球蛋白M)弱阳性,IgG(免疫球蛋白G)阳性。 根据这两天的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案例分析 镜检涂片,镜下可见大量异型淋巴细胞,我和同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传单病和淋巴瘤。 根据EB病毒结果为阴性,又考虑患者是成年男性,传单病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最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腰痛、肾功能损害、尿血、尿蛋白阳性、血小板减少和脾大),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建议血液内科专家邀请感染科、肾内科专家会诊,必要时将患者转至感染科进行治疗。 总结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全身毛细血管损伤为病理基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人群均存在普遍易感的现象,其中属于隐性感染的概率比较低,发病率最高的为青壮年群体,但在治愈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与汉坦病毒泛噬性有关,临床早期容易误诊。误诊最多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首诊误诊率高达30.2%。只有做到“确诊无疑”才能“有的放矢”,诊疗措施要准确合理,力求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供职于河南宏力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