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腹腔神经丛毁损控制癌痛
肌电图技术确诊遗传性疾病
MIST技术救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手术切除眼内恶性肿瘤
1
11 1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MIST技术救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MIST技术救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金亚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也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指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泡逐渐萎缩,多见于早产儿。
    这些早产儿出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三凹征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
    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采取经气管插管给药技术,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滴入肺中,稳定肺泡张力,防止肺泡塌陷。
    此方法虽然大大提高了患儿的存活率,但是同时伴有气道黏膜、声门及喉软骨损伤风险。
    6月5日,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副主任医师胡姬婷、主治医师王丹凤、住院医师张晓飞、主管护师魏国华、护师王远,成功应用MIST技术(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对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进行微创气管内给药。该技术是在喉镜下使用细管,即16G(型号)静脉留置套管(直径1.7毫米,长130毫米)替代气管插管,插入气管内进行肺内灌注PS,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数分钟后,患儿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是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一项技术创新。该技术以细管替代气管插管,通过患儿有效自主呼吸,完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这项技术降低了气管插管对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运用MIST技术可减少早产儿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据悉,MIST技术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新方法之一。
    相比传统经气管插管给药技术,MIST技术能减轻对患儿的气道损伤,降低无创正压通气失败的风险,减少72小时内机械通气需求,减少远期并发症,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救治小孕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供职于洛阳市中心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