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共享美好生活 □韩新巍 毕永华 周子鹤
一、美好生活的由来 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奋斗,促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一穷二白,缺吃少穿。当时,我们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与经济,全国人民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党中央与时俱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民的奋斗目标提升为追求美好生活。 二、美好生活的目标 什么是美好生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美好生活就是富裕的生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这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2.美好生活是健康文明的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里所说的健康一是指身体健康,二是指心理健康。发展是硬道理,人民健康也是硬道理。 3.美好生活是安全稳定的生活。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人讲法律、个个守道德,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心情舒畅,这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 4.美好生活是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就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物质生活以后,人民群众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等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美好生活等不来,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创造! 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康的由来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习总书记强调,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显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四、健康中国的实现 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 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要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进步离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重视人民健康保障工作。 坚持为人民谋健康,把人民的健康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是新时代医疗事业的根本立场,就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医务工作者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和职责所在。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9月全面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只有一个中心,就是把“以疾病为中心”彻底转化为“以健康为中心”;全社会任何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活动,只有一个终极标准:人民是否得到“健康”!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