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25天宝宝被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这项手术考验多学科协作能力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徐紫渝
6月16日19时24分,河南省胸科医院为一名出生仅25天、体重仅2.8公斤的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宝宝成功植入一枚心外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6月18日,孩子已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中。这名宝宝也是我省此类植入术中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患者。 “孩子在母亲子宫内的心率是60次/分,出生后心率更慢,降到40次/分,正常胎儿的心率是每分钟140~160次。如果不及时手术,孩子随时有猝死的可能。”主刀医生、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小儿心脏外科)主任谌启辉说,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妈妈患有“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母亲的抗体在孕期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进而损伤胎儿的心脏传导系统。因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孩子未出生就面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 6月10日,出生仅18天的孩子被转入河南省胸科医院。该院心外科、心内科、手术麻醉科会诊后,决定立刻为孩子进行心外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谌启辉说,因为小孩儿的心肌顺应性和舒张功能不如成年人,所以一般需要靠心率快来满足自身的心脏血液输出量。而持续的心跳过慢会导致心脏血液输出量过低,无法满足体内各器官的氧供量,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极易发生脑缺血甚至猝死。此时,需要植入心外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来提高心率和心脏血液输出量。这是目前对孩子来说唯一的也是最佳的治疗方式。 孩子太小、体重低,对麻醉师是一项巨大挑战:一方面要求麻醉诱导药物要精确计量,分毫不差;另一方面对于术中婴儿呼吸道管理与循环管理,麻醉师也要有精准的把控。 经过周密安排,手术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并制定了术中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6月16日18时许,手术正式开始。谌启辉从孩子左侧胸骨旁切口入路,切开心包,把心脏起搏器电极片固定到孩子薄软如纸的心外膜上——这好比在嫩豆腐上绣花,一针一线都要极其精细。经过斟酌,谌启辉在孩子心外膜上选择了最佳定点位置,将电极精准固定。随后,手术团队进行起搏参数设置,患儿心率由40次/分提升至80次/分。紧接着,建立电极导线皮下隧道,定位起搏器位置,在腹腔建立“囊袋”并植入起搏器……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患儿心率升至100次/分,终于转危为安。 “就手术难度来说,植入起搏器难度并不大,但孩子太小、体重太轻,这让我们的手术难度增加不少。这次手术还考验我们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等相关科室的协调配合能力。”谌启辉说,“目前,孩子还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孩子两岁后还需要调整起搏器,这些都考验我们医院的综合实力。” 据谌启辉介绍,胎儿房室传导阻滞救治工作,此前在亚洲范围内基本束手无策,许多孕妇强忍悲痛,只能无奈选择放弃。直到2016年我国才提出先经患儿脐带植入临时起搏器挽救生命,再经外科手术植入永久性起搏器这一策略。此次河南省胸科医院为出生25天的宝宝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避免了临时起搏器电极脱位的风险,增加了安全度。 “对于胎儿房室传导阻滞这类疾病,部分基层医务人员了解不够,致使不少患病胎儿因此失去生命。其实,这类疾病在围产期三四个月时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只要经过规范治疗,患儿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因此,建议基层医生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以挽救更多的生命。”谌启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