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护理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围绕我国“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的主题,刊登6位护理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进一步弘扬南丁格尔精神,营造尊重、爱护护理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朱世超:践行人文护理理念 本报记者 刘 旸
“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患者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5月9日,在院内的护士节庆祝活动中,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世超同其他护理工作者一起重温了这段南丁格尔誓言。 “重视人文关怀,是南丁格尔精神的体现,践行人文护理理念,更是我援鄂归来的最大收获。”朱世超说,因为重症护理工作的需要,他援鄂返豫结束隔离休养后,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在返岗工作的一个多月里,他时常会想起武汉的人和事。 今年37岁的朱世超是省内较早从事护理工作的男护士,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身为省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的他,成为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并于2月8日紧急驰援湖北,随后进驻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在武汉的40多个日日夜夜,他不仅要完成护理任务,还承担了协调联络工作,保障整个医疗队的正常运转。回想起这段特殊的日子,朱世超说,他常常想起武汉人民对医疗队员的关心、照顾,以及带给他们的温暖。 “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病房也是人文护理病房。以前我们一直在探索什么是最好的人文护理,这次援鄂让我有机会把医患之间最真切的人文关怀带回来,带到每一位重症患者身边。这一点会让我一直受益。”朱世超说。 近日,朱世超获得了“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同时,在中华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担任社会兼职的他正在致力于推广护理服务的无性别差异。
刘楚浩:激情与理智并存 本报记者 史 尧
“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品管圈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急救技能大赛团队及个人第一名、全国医院擂台赛最具人气奖、河南省技术状元……这是一位入职仅4年的年轻护士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对于自己的成长,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刘楚浩说,是对护理事业的热爱,让他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他对工作充满激情,在工作中又不缺少理智。他和爱人去民政局领结婚证的时间都是从工作中硬生生挤出来的。 对于自身业务能力的快速成长,除了勤勉努力,还有刘楚浩在工作中保持的理智。“医务人员和患者看待病情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量不对等,作为急救人员,会从专业角度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最疼的患者有时的病情不是最紧迫,躺着看似没事的有时却是危在旦夕的患者。” 在刘楚浩看来,不仅仅在处理医患关系时需要保持理智,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快速紧张的抢救过程容不得一丝失误,遇到任何突发情况都要头脑清晰,保持冷静。 近6年党龄的刘楚浩和其他党员医务人员一样,疫情初期就写了请战书,虽然没能去武汉,但他却说:“没能去到湖北一线有点儿遗憾,但是全国抗疫一盘棋,无论是奋战在武汉前线还是留守在后方,我们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刘楚浩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做到问心无愧。
邵青青:我还是那个“邵三管” 本报记者 冯金灿
4月27日,邵青青就任郑州人民医院郑东院区急诊科护士长。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她直言:“支援武汉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强大,也让我更有信心做好新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还是那个‘邵三管’。” “邵三管”这个称呼是邵青青支援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时获得的。邵青青是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第四大组总感控负责人,除完成舱内的护理工作外,还负责所有人员安全防护以及舱内所有关于感染等相关问题的协调安排及处理工作。 邵青青严格要求医疗队员每次不管是进舱、还是出舱,都要做好自我防护;驻地酒店所有地面都要按照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划分好,消毒到位,她还会突击检查。就这样,邵青青获得一个美称——“邵三管”(管天、管地、管空气)。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进舱都得受她的监督做好防护,是为“管天”;在住所,所有地面都要按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划分好,消毒到位,是为“管地”;不让一个病毒存活在空气中害人,是为“管空气”。 回到原工作岗位后,邵青青对新工作信心十足,对同事们严格要求。她还注重把在武汉工作期间运用心理护理技能服务患者的经验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心理抚慰对患者的病情作用明显。”邵青青说,在武汉工作期间,她就趁着休息时间叠了200多只千纸鹤,每一只千纸鹤上面都写着不一样的祝福、不一样的心愿,希望用一个小物件儿让患者寄托希望和放松心情。 “拿到千纸鹤后,很多患者都感动得哭了。”邵青青说,“这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心理抚慰和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刘素美:护理一线才是我最重要的岗位 本报记者 刘 旸
5月10日是母亲节,今年48岁的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护士长刘素美上午参加了院内举办的护士节活动,下午和她的孩子们一起过了母亲节。她说,这是她3个多月前选择支援武汉时没有想过的事儿。 2月2日,刘素美凭借着对负压隔离病房布局熟悉、曾在临床一线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丰富经验,成为河南援鄂医疗队的一员。 在一次查房中,刘素美无意间听到一位70多岁的患者和家人的通话,无法相见的家人隔着手机给老人过生日。悄悄离开后,刘素美一直在琢磨,家人不在身边生日一定很孤单,医务人员应该做点儿什么。 刘素美翻箱倒柜寻找可以赠送给这位患者的礼物,可是只找到了一桶泡面。刘素美和其他医务人员端着泡好的泡面来到患者面前,为他唱起了生日歌,并将代替长寿面的泡面放在了他的面前。看到这一幕后,患者眼眶通红,眼泪布满了他挂着笑容的脸。 在武汉,每天身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刘素美时常会有心慌难受的感觉。在重装防护之下,她的血氧、心率经常超出正常值。实在坚持不住时,她会依着墙边靠一会儿,好点儿了就继续奔忙。“当时我没有更多的想法,唯有要求自己做好工作、做到全方位严密防护,然后平安回家!”刘素美说。 刘素美4月29日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要求替换在预检分诊岗位上工作的护理姐妹。她说,回岗后再次走上一线,不仅是想把援鄂所得用在常态化防控工作中,更是因为在临床一线才是护理工作者最重要的岗位。
王丹:那一刻,只想到了稳定“军心” 本报记者 常 娟
“作为护士长,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的职责和使命是稳定‘军心’,树立信心,做出榜样。”5月8日,谈起抗疫感受,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兼急危重症分区护士长王丹说。 2002年参加工作,经历过防控甲流、H7N9,每场战役都冲锋在前,王丹在同事眼里是不折不扣的领导者和工作狂。1月26日,得知医院要选派医务人员支援武汉时,她第一时间提交了请战书。最终,团队里有3名护士被抽调支援武汉。作为护士长,王丹服从医院安排,留守后方。 “在特殊时期,后方的稳定和前方的战役同样重要!无论在哪里,我坚决守好自己的岗位!”王丹重新制定了疫情期间对每个患者的护理流程,利用每日晨会时间对护士加强新冠肺炎知识培训,要求科里每人都扎实掌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护理知识,并做好自身防护。 王丹还兼职医院急危重症分区的护理管理工作,每天到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巡查,详细了解每个科室收治患者的护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从事护理工作18年,王丹总结了一个和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的好经验:“时刻谨记患者的安全,并学会换位思考。只有情感换位了,才能更好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王丹将这一经验传授给科内每个护士。 4月29日,王丹捧回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捧回奖章之余,她对自己的事业做了重新规划:“加紧培养科室内更多的年轻人;引进护理科研人才,增加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弥补科研方面的缺失,让科室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荣誉。”
邢德盛:在抗疫中学习成长 本报记者 尚慧彬
急诊室永远是忙碌的,节奏也永远是急促的。邢德盛又回到科室上班的第一天,救护车呼啸而至,一位呼吸心跳暂停的患者躺在平板车上被飞速推进抢救室,他立即上前,看反应、摸脉搏、开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像我昨天就在这儿上班一样。”邢德盛放心了,没有一点儿陌生感,真好。 邢德盛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护士,也是河南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1月26日,他与队友们一起出征,在武汉的隔离病区里工作了两个月,3月26日返回。他是援助武汉时间较长的队员之一。 在武汉,他工作着、感受着,觉得自己一夜长大。有一位重症患者,初来时指标非常不好,吃不下东西,说不出话,全靠各种治疗手段在维持生命。有一天,邢德盛接班进了隔离病房,走近这位患者时,患者忽然开口说“我饿了”。邢德盛非常高兴,赶紧冲了一碗粥,喂患者吃下。这位患者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康复了。邢德盛说,从患者身上,自己学到了一种精神,就是再苦再难都要永不放弃,只要怀有希望,就能有转机。 他还遇到了一位把父亲送进隔离病房后迟迟不肯离去的女儿。邢德盛隔着门劝她离开,女士一步三回头地往电梯口走了。邢德盛准备回病房时,忽然看见她又跑回来,扑在关闭着的玻璃门上,大声哭着嘱托:“请你们一定照顾好我爸爸,不然我就没有爸爸了。”邢德盛瞬间湿了眼眶:“我们医院非常注意人文关怀,平时我也思考过怎样让护理更人性化。但此时此景,让我真正感同身受,我们的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有挚爱他的亲人。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 从武汉回来后,邢德盛思考了很多。他的同事们都说他更成熟了。 “能参与支援武汉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我从战友身上、从患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邢德盛说,在抗疫中,他还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他与自己医院的27名伙伴儿一起奔赴前线,整建制地接管了病区。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人很难很快进入工作。他一贯热爱集体活动,2018年开始,就协助科主任组织“品管圈”活动,“今年我们还会在继续通过‘品管圈’活动,完善我们每个人在组织中的配合能力,用集体的力量应对更大的挑战,也给我们的医疗服务带来新的提升。”

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河南省省立医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蔡昊男/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