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优势明显
助力疫情防控献热血
精研岐黄医理 博采众家之长
1
11 1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精研岐黄医理 博采众家之长
 

精研岐黄医理 博采众家之长
孙贤志  孙 璐 文/图

   孙六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六合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工作几十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颇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在诊治疾病时,辨经、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施治;注重针药并用,充分发挥针灸与药物的作用来治疗疾病;创立了“努运热补手法”和“提运凉泻手法”,丰富了针刺手法内容;在多年临床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应用特色;擅长应用经穴、特定穴、经验穴以及老穴新用,在治疗甲亢、胃溃疡、中风、面瘫、痹证、癫痫、肿瘤、男性不育症等疑难杂症方面,效果显著。

   孙六合精研岐黄医理,熟读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对多种疑难顽症有独特的诊疗经验;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环中上穴、闭孔穴、陵后穴、乳突下穴等经验有效穴。
    孙六合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穴性
    针灸学家孙振环说:“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何以调变寒热虚实;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孙六合结合多年诊疗经验,认为多数学习针灸者,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要想顺利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认真了解并掌握穴性是关键。比如对血虚患者,应取哪些补血穴进行治疗;气虚患者,应取哪些补气穴治疗;血瘀患者,应取哪些活血穴治疗;发热患者,应取哪些解热穴治疗等。同时,在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八纲辨证,比如在肾经中哪些是滋阴补肾的穴位,哪些是壮阳补肾穴;在心经及心包经中,哪些穴补心阴,哪些穴壮心阳:在肝经中,哪些穴补肝阴,哪些穴平肝潜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多年来,孙六合在治病之余,时常利用闲暇时间研读古今医籍,收集了大量资料,又结合其临床及教学实践,进行了认真探索,将人体常用的82个穴位,根据其主要性能细分为气类穴、血类穴、补穴、祛风穴、祛湿穴、清热穴、散寒穴、开窍穴、祛痰止咳平喘穴、消食穴等十大类。在临证应用时,孙六合注重穴性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比如腹哀穴为血类穴中的止血穴,穴性为清热利湿、止血、除脓,主治大便脓血。临证时,孙六合依据穴性进行辨证取穴,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
精研补泻手法
    《素问·调经论》记载:“百病所生,皆有虚实。”《灵枢·九针》记载:“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依据这些理念,孙六合认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总则,“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者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使邪气有所散佚,从而起到“泻实”作用。因此,针刺补泻的作用在于“补虚泻实”,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在针刺治疗时,他时常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法则治疗疾病。
    针刺手法是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而进针得气后的手法操作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刺手法作为针刺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操作手法种类繁多。孙六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与研究,结合多年诊疗经验,创立了“努运热补手法”和“提运凉泻手法”。
    一是“努运热补手法”。
    热补手法是针刺手法的一种,指针刺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证、寒证的一种手法。“努运热补手法”的操作: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微捻重按下刮针体,努针运气行针。
    此法是孙六合根据《素问》《灵枢》《金针赋》等医籍关于针下热感手法的论述,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的一种热补手法。传统的热补手法包括提插补法、捻转补法、呼吸补法等,在临床上,他时常用提插补法、捻转补法、烧山火手法。孙六合带领团队通过“努运热补手法”同提插热补、捻转热补及烧山火手法对照筛选,检测针刺穴温的变化,将多种热补手法对健康人穴温的影响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多种热补手法的不同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客观依据。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努运热补手法”疗效最好,其次是烧山火手法,再次是提插、捻转热补手法。这充分表明古人所云针刺补法的客观存在及不同术式的差异。
    孙六合带领团队还通过多种热补手法“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和“对气虚血癖型中风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的术式操作有不同的临床效应,表明复式热补手法明显优于单式手法,且“努运热补手法”最优。这说明“努运热补手法”的创立不仅丰富了针灸学内容,还为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提运凉泻手法”。
    “提运凉泻手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凉泻手法。具体操作:食指不动,拇指向后紧提并上刮针柄,然后运气上提,如此反复操作。在临床上,常用的针刺泻法有捻转泻法、提插泻法、透天凉法等。目前的针法研究大都是对某一手法疗效的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却较少,且实验研究大都停留在对相反性质(补和泻)手法作用的对比上,而同种性质手法之间的比较筛选研究较少,在临证过程中,多数医者根据个人经验或者喜好而选择,缺乏严格的筛选评判和客观论证,在同种性质手法中筛选出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一种,是急需解决的针灸临床课题。
    孙六合带领团队选取4种不同凉泻手法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提插泻法、捻转泻法、透天凉法、提运凉泻手法。其中,提运凉泻手法是他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研究的一种凉泻手法。通过实验研究对比4种手法对实热证动物模型(内毒素致热大鼠)的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水平影响情况,分析4种手法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4种手法均对内毒素致热大鼠血清SOD活力水平的降低有保护作用,表现为不同程度提高,以提运凉泻手法组效果最显著。故提运凉泻手法为一种简便、效验的凉泻手法。这为今后临床进一步筛选治疗实热证的凉泻手法提供了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