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精准施治 冠心病治疗走出新路子——访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六病区主任厉菁 |
|
本报记者 丁 玲
结束最后一例介入手术,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六病区主任厉菁和同事脱去了身上沉重的铅衣,身上的手术衣湿漉漉的。当天是心内科六病区的手术日,从上午8时到次日凌晨3时,医务人员接力奋战17小时。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医学博士,厉菁的专业方向是冠心病的研究和心脏的介入治疗。多年来,她勤奋、认真、积极进取。她认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根基,就很难到达高峰。导管技术是当代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必备技能,但系统、扎实的临床功底更是成为合格乃至优秀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基础性条件。 心梗合并心衰 七旬老太命悬一线 连日来,春暖花开,心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期,来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患者不断攀升,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急危重症救治的厉菁比往日更忙了。 凭借“硬核”的专业技能,厉菁带领六病区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勇于担当,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方面更是经验丰富。 据厉菁介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弥漫、分叉及慢性闭塞性病变等。冠脉钙化迂曲病变是冠脉介入“最坚固的堡垒”,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后一座堡垒”,这些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越高,支架血栓风险越高,手术操作难度越大,对施术者水平要求越高,选择治疗策略及支架时需要全面权衡患者的各种因素。 77岁的吴老太太因急性广泛前壁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周未见好转,转入当地市级医院治疗。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严重左干支+三支病变,因冠脉血管病变严重、死亡风险高,建议急诊外科搭桥手术,但因为心衰、高龄等危险因素多,不敢贸然进行外科手术,遂转诊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六病区。 厉菁带领团队为吴老太太进行全面评估,在认真讨论、缜密分析后,制定多种预案;尽最大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在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后,确定在积极抗栓治疗改善心脏功能基础上进行两期介入手术方案。 在血管内超声技术辅助下,手术团队为其顺利植入支架,支架精准定位,大小与原血管匹配,扩张完全,贴壁良好;择期对其他病变血管进行了介入治疗,心衰症状明显改善,恢复效果非常好,吴老太太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血管内打通道 冠状动脉旋磨术立奇功 医学的探索需要不断地打破常规。 79岁的李老先生患糖尿病十几年,没有接受系统治疗,近期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入住该院心内科六病区治疗。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脉多支严重钙化病变。 厉菁说,因钙化会使冠状动脉血管壁变硬,顺应性减低,导致球囊以及支架无法通过,或者难以获得理想的支架扩张效果,只有想办法把严重钙化部位处理掉,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介入手术。 在缜密分析讨论后,厉菁决定采用冠脉介入治疗的一种特殊技术——冠状动脉旋磨术,为血管打通一个“隧道”,清除血管钙化斑块后再植入支架。 厉菁说,冠状动脉钙化就是在冠状动脉血管壁的斑块上形成了一层像骨骼一样的坚硬物质,相当于“最坚固的堡垒”。如果前期预处理不好,支架无法到位或在钙化血管处支架扩张不开,很容易出现急性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因此,对于严重钙化病变,冠脉旋磨技术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功完成的一种必备辅助技术。 在冠脉旋磨技术辅助下,厉菁及其介入团队为李老先生顺利植入支架,术后血管内超声发现支架扩张及贴壁良好,李老先生的心脏状况很快恢复,没有再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厉菁认为,面对冠心病纷繁复杂的病情,除了抽丝剥茧地诊断分析,更要紧的是采用精准个体化治疗手段。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手术者都要面临的问题,通过冠脉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实现对冠脉介入的全程、严格、合理的质量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介入医生先要考虑的不仅是手术做得漂亮,术前严格把握适应证,制定好手术方案,术中一丝不苟精巧细致地做好每一台手术,还要做好围术期管理,手术患者才能康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