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护理人员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护理是一种照护艺术
护士长独立办公好处多
一种新型无创呼吸机面罩
昔日贫困村
1
11 1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护理人员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护理人员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杨福娜

   前不久,我有幸到医院麻醉恢复室(简称麻恢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业务查房。其间,麻恢室老师对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的护理做了详细讲解,让我感触颇多。一名需要做手术的患者,手术当天在麻醉状态下,要辗转于几个部门之间,从病房到手术室,从手术室到麻恢室,从麻恢室再到病房,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细致、全面的服务,保障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尤其是外科护士,需要具备这样一些思维方式。
    一是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反映客观现实。在临床工作中,为什么逻辑思维这么重要呢?比如,在NANDA(北美护理诊断协会)确定的128个护理诊断中,有一项诊断常常出现在胸部手术后患者中,就是低效性呼吸形态,也是护理业务查房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低效性呼吸形态呢?责任护士需要分析、考虑这个问题,是疼痛还是呼吸机麻痹和气道分泌物阻塞引起的呢?该患者还合并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症状。那么,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呢?要清楚这个因果关系,否则,无法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出现的任何症状和问题,都需要护士利用专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判断,这也是护理专业的内涵所在。
    二是发散性思维。在临床工作中,我常常问护理人员:这个护理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从上班开始都是这样做的……”这是机械思维。护理经验通过一代一代护理人员传承下来,很多经验是值得发扬的。但是,有一些经验需要我们用发散性思维来看待。譬如,如何合理安排胸部手术患者雾化吸入、镇痛药物使用和有效防止咳嗽的护理流程,便于减轻患者咳嗽疼痛程度;麻醉苏醒后被送回病房的患者,护士能否让患者睡觉;如何准确判断鼻胃管的位置等,都是可以质疑、思考、循证的。随着科技、环境、疾病谱的变化,一些知识和技术需要护理人员适时更新。因此,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时也促进护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三是创新思维。创新是在当今社会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之一。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它包含3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东西;三是改变。在医院护理部4月29日举办的创新思维·智慧护理——护理创新比赛中,护理团队将新技术、新发明、新项目展示出来,展现了护理人员善于发现临床护理问题,并运用智慧和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让我颇为惊讶。有的老师制作了胸腹腔引流液比色卡,来有效判断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也便于医护有效沟通;有的老师为了量化患者术后活动能力,制作了活动耐力尺;有的老师发明了内镜活检标本瓶等,充分体现了临床护士的聪明才智。患者是最好的老师,病房是最好的课堂,只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思维,创新就会无处不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