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酒瑞娟
历经4年大学学习、1年临床实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如约回到基层卫生院工作。回到基层到底该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乡亲们?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卫生院领导找我谈话,悉心教导。院长告诉我:首先,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查房,从病房入手。其次,你要多参加义诊。最后,院长告诉我:“不管刚坐诊时,患者的数量多么少,你都要坚持多坐门诊,守住自己的摊儿。” 接下来,每天查房,我主要通过“望、闻、问、切”,讲一些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中医药知识。然后,我就在记事本上草拟治病药方。在营造了中医药氛围之后,逐渐有一些患者找我治病。 对接诊第一位患者的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疝气术后的患者。由于大山里的群众收入有限,所以选择收费较低的传统手术方式,没有用疝气补平片。术后,患者每天只能90度弯腰走路,每次走路都疼痛难忍,所以患者对治疗结果非常不满意。患者来到我们医院住院,我们告知患者需要休息3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完全恢复。 但是,患者不接受,说:“不能看病,就让我转院治疗。”对此,大家感到无可奈何。这时,我勇敢地说:“这样,您让我试一试吧!”我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为患者开了7服中药。患者服药第一天没有明显变化,第二天就从弯腰行走变成正常行走姿势,高兴地出院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故事被群众传开了,大大提高了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也知道卫生院来了一个“中医仙儿”。 有一次,卫生院组织专家下乡义诊,我积极申请参加。在义诊过程中,有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找我咨询,说自己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十几年了,多方寻医问药,迁延不愈,还患胃病20多年了。我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为她写了1个药方,让她抓药。随后,我为陆续赶到现场的群众诊治疾病、开药方。几天后,我在诊室坐诊时,突然来了一群人。原来是义诊时,那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因为服用我开的药后,不仅嗓子好了,连胃病也治好了,所以她向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推荐我,来找我看病。 记得有一次,我值夜班时,接诊一个肠梗阻患者,既往有4次肠梗阻,因为肠梗阻先后做过2次手术。这次,他来卫生院就诊,我运用中西医协同疗法:胃肠减压,中药灌肠,拔管后口服中药。治疗3天后,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微笑着说:“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肠梗阻,还治好了多年的五更泻。”自然,这个患者出院后,向许多患者宣传了我治病效果好。 至今,我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由于待患者热情周到,治病效果好,来我诊室治病的患者开始多起来。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成为乡亲们亲切地喊我“酒仙儿”,我收获了许多感动与喜悦。 在基层工作很辛苦,为群众治好病,守护基层群众的健康,看到乡亲们的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时,我感到很幸福!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长出翅膀,快乐地在山间飞翔,还看到自己的翅膀上写着:“信念和勤奋!” (作者供职于济源市大峪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