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周刊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河南加强疾控机构队伍建设
省卫生健康委部署2020年干部保健工作
河南公布首批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名单
河南明确2020年医政医管工作要点 “三大攻坚战”、6个“提升”、9项工作直指民生
“医带豫路”云端会议上线 3万多人次共享手术视觉盛宴
专于“心” 精于行 维护患者生命健康——访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八病区主任孙俊华
1
11 1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专于“心” 精于行 维护患者生命健康——访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八病区主任孙俊华
 

本报记者 王 婷

“您冠脉病变处于临界状态,一定要引起重视,目前最重要的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我先给您调整用药,您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记者见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八病区主任孙俊华时,她正在门诊给患者分析检验报告,细致的问诊、缜密的思路,直击问题要害。
“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科学、高效的诊疗服务。”这是孙俊华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同时,作为主任,她带领心血管内科八病区不断创新,在一次次挑战与思考中,朝着更高的山峰进发。
左心耳封堵术 阻断房颤并发症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21世纪的一种心血管流行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据统计,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是常人的5倍。
半年前,91岁的赵老太太出现反复晕厥,曾患过脑梗死,在当地被诊断为冠心病,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没什么好转,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家人带其来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CT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老太太冠状动脉有60%~70%的狭窄,左心耳里有血栓,心率30~40次/分,被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颤。
经会诊、评估,赵老太太有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孙俊华为老人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先安装心脏起搏器,纠正缓慢心律;经过1个月的抗栓治疗后,左心耳血栓消失,进行介入左心耳封堵术。术后一周,患者康复出院。
孙俊华说,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导致血管栓塞。房颤发生时,心房正常的机械收缩功能丧失,心房(尤其在左心耳处)里的血液瘀滞,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如果流入脑动脉,可引发卒中,危及生命。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凝药物、射频消融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术。针对赵老太太的情况,被视为“釜底抽薪”式的左心耳封堵术是最佳选择。它通过微创方式,通过股静脉把封堵器送到左心耳的位置,闭合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尤其适合高龄、贫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在有效避免卒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出血风险,为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果断决策 严重心衰患者获“重生”
在孙俊华看来,一名优秀的心内科医生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要有非凡胆识和担当精神,这样才能在遇到复杂病例的时候“敢接、能接、能治好”。
一天,75岁的江老先生因呼吸困难、胸闷无法平躺,紧急来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经CT检查发现患者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部感染;彩超显示心脏扩大;造影提示冠脉三支血管病变,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心力衰竭。而就在两个月前,老人辗转几家医院求诊,均因手术风险太大而选择药物治疗。
如果继续采用保守治疗方案,无法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而放置支架或冠脉搭桥风险太大。多浪费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危险。孙俊华决定先给老人进行胸腔抽液,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心力衰竭诱因。随后,老人的胸闷改善了许多,控制了心力衰竭,待其能平躺后,手术团队在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给患者的两支血管放入支架,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几天后,江老先生可以正常活动了,他甚至不敢相信,曾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自己竟奇迹般地迎来了“重生”。
“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进而出现严重心肌功能失常、心脏呈球形扩大发展成心力衰竭。”孙俊华分析,江老先生三支血管狭窄非常严重,应首选冠脉搭桥手术,但患者心脏功能差,很难耐受外科手术。加之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非常低,通常三支血管问题,放置支架多,有的血管不能放。因此,只能解决重要供血血管,最大限度地改善心肌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孙俊华时时处处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同时,注重后期随访,做好延伸服务,提高患者就医获得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