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南加强疾控机构队伍建设 |
|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刘长军)各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5%;疾控机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探索建立符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完善工伤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降低疾控工作者职业风险……日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队伍建设。 《意见》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不承担一般性医疗服务职能。其主要职责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开展疾病监测,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职业性、放射性、环境性等疾病的监测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检测、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行为干预;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具体职责和主要任务,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的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作出具体规定。其中,省级以业务管理、技术指导、科研、培训和质量控制为主,市、县两级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组织实施为主。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对于仍开展医疗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分开。 在机构设置方面,《意见》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名称统一规范为“XX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在本辖区内设立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全部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内设机构要精干设置,业务机构根据职能任务和辖区情况合理设置,不得低于内设机构总数的70%;党政、后勤等综合管理机构要从严控制,综合设置,不得高于内设机构总数的30%。 河南还优化疾控机构编制配备,按照总量控制、分级核定、统筹使用的办法进行,坚持“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人员编制分配向基层倾斜。河南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总量按全省常住人口(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人口数据为准)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其中,省级按全省常住人口万分之0.05左右的比例核定;市、县两级总编制原则上按不超过辖区常住人口万分之1.7的比例核定。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各种传染病易发多发的县(市、区),可以在本省辖市总量内适当提高编制配备比例;一些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区偏远地区,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力成本较高,也可以适当提高编制配备比例,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省辖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总量,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确定市本级及所辖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核编比例。原则上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不少于30名,行政主要领导原则上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综合管理工作尽可能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后勤服务应实行社会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注重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等岗位设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5%,其中卫生技术岗位不得低于70%。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严把进人关口,严格实施公开招聘和“凡进必考”制度,利用好人才编制、特设岗位等政策,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要求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要求相关专业的专科及以上学历。 《意见》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筹考虑高层次人才和基础人才培养,一方面制订实施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实现骨干人才培训全覆盖,打造专业技术核心骨干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疾病监测、生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专业培训和技术进修,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表彰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并与选拔任用挂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经费保障,探索建立符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完善工伤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降低职业风险;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评价机制。 此外,《意见》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放到社区、放到基层,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