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吴向东 谢东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将新县卫生计生监督所28名干部职工锁定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整整坚守了40多个日日夜夜…… 2020年1月23日,正是除夕(1月24日)的前一天,新任新县卫生计生监督所所长吴向东接到工作指令,要求迅速成立应急执法巡查组,在全县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消毒产品市场等进行传染病防控措施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他当机立断,要求除已提前请假返乡过春节的两名工作人员外,其余人员取消春节放假,全部投入工作中,几名退居二线的员工也主动请缨。他们抱着“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的信念,加入抗疫一线。 从1月24日开始,监督所24名卫生监督员,分东、西两个片区,利用一周时间,将316家医疗机构检查一遍,重点对发热门诊、定点救治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排查,共发现问题623个,下达监督意见书413份,起到了防微杜渐、查漏补缺的作用。方便面是他们春节最常吃的食品。执法车辆在崎岖的山路上昼夜行驶,不到3天时间,两辆车就坏在地上无法运转了。由于全县已经启动了应急响应,修理厂都已关闭。为了完成任务,大家将私车公用,硬是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党组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着确诊病例的出现,他们更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履行使命。没有防护服,没有隔离装,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戴着普通医用口罩。他们头顶国徽,身着蓝装,在工作一线穿梭着。在医院,在超市,在宾馆,在值勤卡口,他们不厌其烦地为群众提供服务。苛刻和严厉的背后,是忧国忧民的菩萨心肠。他们披星戴月,不辞辛劳。危险无处不在,他们也会和确诊患者擦肩而过,现在回想起来还十分后怕。 副所长李飞每天早出晚归。两个孩子埋怨说。半个月都没见到爸爸了。监督员张钢剑的妻子临产,他硬是等到孩子降生的前一天才把妻子送进产房;孩子出生的当天夜晚,他还驾车来到单位加班两个多小时,完成了几项工作报表。女职工范泉淋在微信工作群里看到大家都忙于工作,便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要求提前结束休假。丈夫驾车几百公里把她从郑州送回新县,由于道路封闭,将她送到高速公路出口就原路返回。范泉淋经过健康体检和隔离观察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工作岗位上。家在山东的包秋龙,因疫情无法归队,他及时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为抗疫捐款,后来又捐了一笔。财务室人员问他是不是捐重了,他憨厚地说:“那一份是我妻子捐的!” 蓝盾尖兵,无往而不胜。组织上指向哪里,这支队伍就打向哪里。副所长石俊杰分管稽查工作,每当电话铃声响起,就会迅速从座椅上站起来,带领精兵强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疫情期间,他及时解决群众投诉、求助40多起,事事都得到圆满解决。有一次,他准备吃晚饭时任务来了,马上放下碗筷起身就走,夜晚11时许才回到家中,当躺在床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时,这才想起来没有吃晚饭。单位职工李金胜忙于稽查工作,家里停电,女儿不能进行线上学习,妻子从中午到夜晚打了20多个电话,而他还是顾不上回家。2月3日,新县设立确诊病例隔离病区。为保证患者按时入住治疗,疫情县防控指挥部要求一夜之间完成病房配置,60多个床位需要安置。由于找不到工人,县卫生健康委的领导想起了监督所的小伙子们。监督所人员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迅速赶到现场,大干10个多小时,把60多张病床、桌椅等搬到楼上,等他们撤出院区时天已经亮了。他们到单位洗了洗脸,换上干净的制服,又赶赴新的战场。 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后,面对复工复学,卫生监督任务更加繁重,他们利用工作微信群,学政策,学业务知识,以便于监督和指导。2月25日11时许,一家复工企业要求卫生部门签批盖章,副所长李飞说下午现场去查验后再批。当事人很激动,说不愿再跑路了。李飞说:“我现在带人去。”他带上监督员王振声和叶智,驱车80多公里赶到现场。等他们验收回来时,食堂的饭菜早已冰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县卫监人闻令而动,逆行而上,堵住了疫情防控漏洞,促使新县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得细而实。这里离疫区最近,但确诊病例较少,被列入一般风险区域。这份佳绩,是对付出者最好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