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六版:乡村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幽默一下 医患关系更融洽
一位青光眼患者的转诊体会
村医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一位外科医生的驻村工作日记
新野县人民医院
西平县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息县人民医院脑卒中
泌阳县开展儿童视力筛查工作
中国人寿为基层医生排忧解难
他是爷爷眼中的“小郎中”
1
11 1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一位外科医生的驻村工作日记
 

一位外科医生的驻村工作日记
□徐国良

   小雪节气刚过,刺骨的寒风终于让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簸箕任村有了冬日的氛围。在村里的小型庙会上,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乡亲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各取所需,非常热闹。
    1年前,我受医院派遣,参加由开封市委、开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选派的第十一批艾滋病帮扶驻村工作队,来到尉氏县邢庄乡簸箕任村开展为期1年的健康扶贫工作。作为一位外科医生,远离病房、门诊和手术室,来到基层参加扶贫工作,注定会有一段奇妙而难忘的经历。
    初到村里时,陌生环境带来的一些不安很快被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冲淡了。簸箕任村位于尉氏县北部,下辖3个自然村,有2000多人,民风淳朴,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作为全乡最后一个贫困村,按照上级部署,将在2020年之前实现脱贫。为此,各项工作的重心都在脱贫攻坚上面。为了摸清实际情况,我花了一周的时间,遍访全村的22个贫困户,注意排查他们在预防保健、慢性病诊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了解农村基本公共卫生和慢性病管理的现状。我发现,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感到了肩上的重任。
    于是,我列出“2019年度簸箕任村健康扶贫工作计划”,并上报医院主管领导,制订了“以帮扶贫困户为抓手,提升全村群众的健康素养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帮扶方案。两周后,医院结合我的帮扶计划,派遣了第一批“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义诊专家团”,针对该村的高发疾病和重点人群,开展义诊和贫困户巡诊活动。在活动现场,专家义诊群众300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000余份,捐赠价值近1万元的常用药品。
    行动不便的王大婶就诊之后,握着我的手说:“徐大夫,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啊!我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级专家看病的待遇啊!”听到这些话,我顿时热泪盈眶,并意识到基层群众对优质诊疗服务的渴望。本次活动让我们扶贫工作队得到了县、乡、村各级领导的认可。
    如果说开展义诊是普遍撒网,那么针对贫困户的日常巡诊则是我日常的重要工作。我记得第一次到贫困户任文成家的情形:任文成的老伴儿张大娘多年来遭受下肢静脉曲张折磨。曲折的求医经历、不菲的医疗费用和溃烂见骨的双下肢,让张大娘一看见我就说:“徐大夫,你看我的病还能治吗?”作为泌尿外科医生,我并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可我想到医院的烧伤科主任惠雷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就借助微信视频开始了“远程会诊”。一番问诊后,惠雷制订了科学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1个月后,我第五次查看张大娘的下肢创面情况后,在回复惠雷的微信上写道:“惠主任,患者的创面基本愈合,情况不错!”我一转身看到任文成捧着带着泥土的新鲜花生,非要塞到我的衣兜里。任文成微笑着说:“徐大夫,你来我家几次,连水都没喝过,这次你要收下俺家的新花生。”我欣然接受了,顺手剥开花生,并放在嘴里咀嚼,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花生!
    翻开我的驻村工作日记,里面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到贫困户张满仓家询问丙肝的治疗情况,叮嘱他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9年春节,在扶贫工作的微信群里,大家都在传阅一封“中共开封市委致全市驻村工作队慰问信”,我认真看完了信中的每一个字,感到很温暖!
    作为一名医生,能够投入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与时代同行,我倍感荣幸!
    (作者供职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