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一下 医患关系更融洽 □王文正
基层医院的诊疗环境与省、市大医院有所不同。在基层医院,一般情况下,患者看病不遵循挂号排队的程序,只要医生打开诊室的门,患者就会陆续而至,排在最前面的优先就诊。有时,医生还没来得及穿好白大褂,就开始为患者诊治疾病了。 我当了40年儿科医生,由于待患者热情周到,治病效果好,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我对就诊的患者与家属都比较熟悉,每天的诊疗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诊疗氛围融洽。 在基层,群众时常把儿科称为“哑科”。为患儿治病,仅用语言交流是不够的,需要肢体语言配合。在门诊上,医生用善意的眼神、和蔼的微笑传递儿科医生的关爱。同时,医生与家长的交流也不可忽视。通过倾听家长的叙述,一方面可了解患儿的疾病情况,另一方面为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儿科医生灵活把握时机来点儿幽默,是与患儿和家长交流的重要方法,可以调节气氛。 大家知道,开药是医生诊治疾病时的主要步骤,大多数情况下医生根据诊断结果开药。如今,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患者参与用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情况下,医生可尽量满足患儿家长的需求。但是患儿家长与专业的医生相比存在差异,难免说错药物名称,所以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需要具备过硬的治疗技术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一天,患儿家长说:“孩子拉肚子,需要治疗药物——密思达。”我一听,可能是“思密达”,顺便问清楚患儿的病情,开了几包药物。然后,我微笑着说:“你把药品名字叫得很好听。”我们大笑起来。 一位患儿家长来开药,问我:“有没有贝洛芬。”我问:“你要的是退热药吗?”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明白家长要的是布洛芬。这显然是受音乐家贝多芬名字的影响。我就说:“你对音乐很有研究。”然后,我们就笑起来。还有一些家长来购买蒲地蓝口服液,用来治疗呼吸道感染,这个药算是家喻户晓了。可是,有一些患儿家长记不清楚,时常问我:“你这儿有没有蒲蓝地。”我说:“你买好酒呀?”大家都知道,盛行于欧洲的白兰地蒸馏酒,是用葡萄或者其他水果制成的。我认为,这是家长随意说出的药名。 在购买药物的过程中,对误叫药名,我已经司空见惯了,这并不影响医生准确用药。这时,医生若用幽默的语言,活跃一下气氛,会拉近患儿和医生之间的距离。在医学领域,医生每天面对的是身心痛苦的患者,压力很大,若转换一下交流方式,对医患交流是有益处的。 (作者供职于睢县公疗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