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菲 菲
“俺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前根本不舍得花钱看病,现在看病既方便又便宜,多亏了国家的健康扶贫好政策。”近日,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甘刘村80多岁的贫困户张桂枝感慨地说。 健康扶贫“保基本”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廉村镇甘刘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刘超云告诉记者,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乡村医生的执业环境有了可喜变化。叶县廉村镇甘刘村共有村民2172人,35岁以上的村民1095人,65岁以上老年人有261人。其中,因病致贫的共有6户,因病致贫的有13人。“叶县属于省级贫困县,有一半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的,为此,该县在实施精准帮扶的过程中,启动了健康扶贫工程。” “1989年,俺高中毕业后,又到平顶山市一家医院实习,后来经过考试,取得乡村医生证书,至今已行医30年。记得当时俺村的诊疗条件十分简陋:3间茅草房、2张旧桌椅、几张旧凳子,十几种药物,便开始行医了。1992年,俺在亲戚的帮助下,盖了4间瓦房,诊疗环境相对改善了一些,但是检查设备还是‘老三件’(血压计、温度计、听诊器)。2017年8月4日,俺搬到新建成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卫生室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既宽敞又明亮,俺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刘超云激动地说。 2009年,国家开始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增加,卫生室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卫生室的药品更加丰富了。2015年,叶县卫生部门开始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并在每个卫生室免费配送了价值4000多元的基础医疗设备,比如:诊断床、诊断桌、健康检查一体机等。 2010年,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的药品种类由100多种增加到二三百种,保证了村民的日常诊疗和用药。2011年,国家开始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再次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 定期培训“强基层” 从看病没有保障,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再到启动健康扶贫工程;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叶县互联网医联体甘刘村接诊点设在村卫生室;叶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还给村卫生室配备了“移动智能体检车”,车上配备有心电测试仪、彩色超声仪、全自动身高体重测试仪等设备,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体检、问诊。同时,叶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比如开展医学知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乡村医生,每人可获得300元补助。 不仅如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医院安排各个科室的专家,定期义务为全县的乡村医生进行理论指导与诊疗技能培训;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对想单独进修的乡村医生全天候开放,乡村医生可以随到随学,费用全免。田庄乡前党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党文彬说:“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很多常见病、慢性病管理的方法,感觉很实用!” “如今,村卫生室就像建在村民家里一样,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诊疗服务。”刘超云说,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分级诊疗、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惠民政策相继出台,降低了群众的看病成本,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诊疗需求,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急诊能处理”。 因地制宜“建机制” 叶县廉村镇甘刘村贫困户刘义峰,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每周需要3次到县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每次透析,加上取药的费用,要花费四五百元;一周花费1500元,一年就得花费六七万元。自从国家实施健康扶贫政策以来,不仅取消了贫困户看病的起付线,增加了报销比例,看病费用超出1.5万元,还可以享受二次报销和大病救助政策,大大减轻了贫困户的看病负担。 据叶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刘丰伟介绍,叶县共有在岗的乡村医生1474名。其中,乡村医生1157人,执业医师(包含助理医师)317人。2015年,叶县分3批建成了55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第一批标准化村卫生室是从2015年开始建设,通过协调沟通,为每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争取到5万元的“国债项目”资金,县级财政配套1万元,乡镇部门配套1万元,采用统一的设计图纸建设;第二批是从2016年开始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功能设置、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外观标识),每个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均补助9万元,贫困村实现全覆盖;2017年,启动了第三批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剩余的非贫困村全覆盖。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4714万元。 “叶县新建成的55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都建立健全了管理体制。”叶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规划信息股股长苏金贵直言,标准化村卫生室均实行“县建、乡管、村用”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55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在集体土地上,产权归集体所有,建设由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实施。建成后,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明确村卫生室负责人,由村委聘任,乡镇卫生院审核。可以说,“县建、乡管、村用”的模式从根本上明确了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避免了产权不清晰带来的隐患。 苏金贵说,如今,55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改善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当地村民的就医环境;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了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三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进了乡村医生与村民的感情。最终,实现了政府得信誉、百姓得实惠、卫生室得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