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史 尧 通讯员周厚亮)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胸外科副主任杨洋教授联合呼吸内科倪然教授、心内科张力教授,在全省率先成功完成一例软性支气管镜下室间隔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手术。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一周后复查胸部CT显示无明显气胸,支气管镜下复检封堵器位置良好,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胸外科手术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是在支气管残端和胸膜腔之间出现异常通道,气道内的气体及炎性分泌物外漏,或胸腔内的感染性液体进入气道或肺部,进而出现气胸、纵隔气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症状,病死率较高,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手术创伤大,花费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再次手术。因此,采取创新性思维才能使患者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治疗带来的身体创伤。 今年10月,一名75岁的男性患者因恶性肿瘤实施右下肺切除术,术后一个月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气喘越来越重,遂前往郑大一附院就诊。胸部CT提示,患者右侧大量气胸,右侧胸膜增厚、粘连、膨胀不全,右侧胸壁皮下少量气体。医生随即安排气管镜检查,见患者右下肺叶术后支气管残端出现一个2毫米左右的瘘口。该患者瘘口口径较小,位置特殊,位于手术切口边缘,紧邻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且瘘口深度较小,不超过1厘米。 为了能够获得有效并且更小创伤的治疗策略,杨洋教授与倪然教授最终决定采用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方案。由于患者的瘘口位置特殊,支气管支架无法与瘘口紧密黏合,而黏合剂及生物胶等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张力教授会诊后,遂决定实施支气管镜下植入心脏室缺封堵器封堵瘘口。 据悉,国内医院目前大多采用硬质支气管镜下放置心脏室缺封堵器,河南之前尚没有医院和医师开展此项技术。 “在此病例中,考虑硬式气管镜创伤大、麻醉时间长,患者年龄高,体质差,还有大量气胸和纵隔气肿,因此在软式气管镜进行室间隔缺损支架植入。”杨洋教授说,通过软式气管镜实施支气管胸膜瘘封堵器放置,这在国内也是一个创新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