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正确认识布病和鼠疫 本报记者 冯金灿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甘肃兰州的布病疫情和发生在内蒙古的鼠疫疫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此,疾控专家表示,鼠疫虽然危险,但对于现代医疗技术而言,鼠疫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不必恐慌,也不要相信谣言,更不要传播谣言;要正确认识布病和鼠疫,做好预防工作,提高防范和就医意识,即可远离疾病。
我国先后出现布病和鼠疫疫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披露,北京市此前确诊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2例肺鼠疫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很可能是在位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自家农场挖土时,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其妻子因与丈夫接触而感染。另一名腺鼠疫患者给死野兔剥皮后被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前两例患者和第三例患者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北京和内蒙古共有447名直接接触者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截至2019年11月21日,所有直接接触者均已结束观察。 12月2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西站院区上报4例疑似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病例,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人员,经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和临床专家综合研判,确定为布病隐性感染。事件发生后,兰州市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工作组对该研究所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组织临床专家开展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制定治疗方案。截至12月7日12时,已经对兰州兽医研究所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其中96人呈血清学阳性,目前均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这96人均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农业部门正在积极进行病源追溯、现场处置,各项监测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专家组评估认为,布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传人的风险极小,目前,国内尚未报道过人传染人的病例。兰州兽医研究所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已经落实,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新的威胁。
如何正确认识鼠疫
鼠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又名“黑死病”,由于其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历史上每次发生鼠疫大流行都会给当地造成极大的灾难,引起人们的极大恐慌。 那么,鼠疫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呢?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我们需要怎样预防鼠疫呢?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且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我们国家仅有两个甲类传染病,另外一个是霍乱。 鼠疫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然界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鼠疫,这些染疫动物都可以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尤其以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为常见。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畜(犬、猫、藏系绵羊等)也可感染鼠疫,在人们接触、猎捕或剥食这些染疫动物时将鼠疫传染给人类。鼠疫还可通过肺鼠疫患者传染给人。 人类感染鼠疫主要有3种传播途径:染病跳蚤叮咬;剥食病鼠的皮、肉,以及直接接触鼠疫患者的体液或受感染物质;吸入肺鼠疫患者的呼吸道飞沫。 人类普遍易感染鼠疫,没有年龄、性别等差异。若感染或怀疑感染鼠疫,一定要及早确诊、治疗、隔离,特别是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如果不加以治疗,致死率可达30%~100%。 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1天~7天,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可延长到9天~12天,而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鼠疫菌较强的患者,鼠疫的潜伏期有可能缩短至数小时。鼠疫的初期症状大致比较相似,如急性发热至39摄氏度~40摄氏度,畏寒,面颊潮红,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四肢疼痛;继而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履蹒跚,如醉酒状。 腺鼠疫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一周内死亡;肺鼠疫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多在2天~3天内死亡。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曾在欧洲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2010年~2015年全球共报告了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 不过,大家不用害怕!现在医疗技术已经如此发达,我们是完全可以战胜和预防鼠疫的。 除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鼠疫的控制,加强疫情报告,预防鼠疫,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不私自捕猎疫源区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的措施;避免与患有鼠疫的患者密切接触;若发现死鼠、病鼠,应及时向附近的卫生机构报告;若发现鼠疫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卫生机构报告。 有人提出“我们家的狗经常抓耗子多管闲事,是不是猫狗也会感染鼠疫?”的问题,疾控专家表示,猫狗会将自毙的染疫动物叼食回家,而这些动物有可能感染了鼠疫,这极大增加了被感染的风险。此外,猫狗在野外散养也会增加其自身被跳蚤叮咬感染鼠疫的风险。 因此,疾控专家建议,疫源地农村和牧区需要将家养猫狗拴养,限制其进入野外;不要过分亲昵家养宠物,对家养宠物也要进行灭蚤处理;疫源地的居民对自己居家的猫狗等宠物也要注意其发病情况,严禁猫狗叼食老鼠,对有过这样行为的猫狗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动物鼠疫的病症。 对于“是否可通过打疫苗预防鼠疫?”的疑问,疾控专家称,鼠疫有疫苗,但是目前鼠疫疫苗还存在诸多缺陷。鼠疫的疫苗有灭活疫苗,这种疫苗不能对肺鼠疫产生保护作用,且存在较大副作用。鼠疫减毒活疫苗存在的问题包括副反应率高,保护有效期短等。因此,鼠疫的疫苗预防不是鼠疫常规防控的手段。 疾控专家说,当居民有接触病死猫狗,而这些猫狗被怀疑是感染鼠疫而死,或者无保护情况下接触过自毙野兔或野鼠,或者有和可疑鼠疫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可以预防性服药,如服用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或者到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寻求帮助。 在疫源地内,医院医生和宠物医院医生也需要注意,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该接受必要的培训,以便能及时正确识别鼠疫患者,及时救治和采取隔离措施;对宠物医院医生,要告知宠物爱好者猫狗也可以罹患鼠疫,猫狗可以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人;培训医生在接诊有呼吸道症状患者时要戴口罩,包括宠物医院医生在接诊和处理宠物时佩戴有保护效果的口罩和手套,对有不明原因高热急死的宠物,也需要报告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妥善处置。
河南今年报告布病患者2200例
对于布病,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对此,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说,布病的全称是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所致的古老的细菌性传染病。这种病的患者往往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甚至变形等影响劳动能力的症状,因此,民间又俗称其为“蔫吧病”“懒汉病”。此外,由于布病患者的感染来源主要是羊,也有群众称其为“羊瘟”或“羊病”。 那么,布病在河南省的发病情况如何呢?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确定的乙类传染病。来自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报显示,截至2019年11月30日,全省今年共报告布病2200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发病人数增加10%。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吕家锐介绍,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畜共患病,布病在历史上曾长期危害百姓健康,后来在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和畜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布病的发病率开始下降。目前,河南布病的发病高峰地区主要集中在伏牛山区、秦岭余脉、大别山区、黄河滩区等,这些地方是养殖的重点区域,部分养殖散户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控知识,因此,染病率比较高。 “患者主要为农村中老年男性,为留守人群中主要劳动力,以饲养放牧、养殖屠宰、贩运交易、产品加工等职业人群为主。”吕家锐说。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羊。因此,对于从事羊的养殖、运输、屠宰、兽医等工作的人员,以及皮毛加工、肉制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人员来说,由于日常接触病羊的机会比较多,也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这种病之前多见于农村,市区几乎没有人发病,但近年来该类疾病在市区也开始冒头。 “这与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吃羊肉、喝羊奶等饮食习惯有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流行病室主任苏佳说,由于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也就是说,布病会在家畜的个体之间直接传播,并且可以传染给人;但幸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为罕见。 “预防布病,首先是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羊或到羊场及养羊和加工羊类制品的地方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食用未做熟的羊肉或饮用未经煮沸消毒的羊奶。”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黄学勇说,比如吃涮羊肉、烤肉、烤羊肉串等一定要熟透,生肉熟肉操作时工具要分开等。 此外,购买牛羊肉制品时,最好到正规的大型超市或市场购买,避免买到来路不明或未经检疫的病畜肉。 黄学勇介绍,布病的早期表现就是发热、乏力、多汗等类似重感冒的症状,而后还会出现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这样的大关节。如果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就应该回忆一下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是否存在有和牛羊尤其是羊密切接触的高危行为。如果有的话,就要高度怀疑罹患布病。 黄学勇提醒人们,当怀疑患了布病时,应及时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咨询检测,以及时确定是否患布病,之后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预后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则容易由急性转成慢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给患者造成终生痛苦。”黄学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