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媒体环境下医院主题传播规律的创新与探索
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1
11 1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河南省肿瘤医院  韩斌斌

   无论是谈到党务管理还是谈到人力资源管理,许多人都在频频使用“以人为本”这个词。我忽然对这个词的概念、内涵产生了兴趣,通过查资料,结合自己思考的结果,和大家探讨一下。
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不同的经济时代,生产力提升依赖的主要生产要素不断变化。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本;在工业社会,以“资本”和“设备”为本;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以“企业家”“核心团队”为本。在前两种经济状态下,人都是其他要素的附属,但在第三和第四种经济状态中,人作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受到了关注。
    在当下,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激励人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激活经济、提高效率最重要的着眼点。
    “以人为本”要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同学历、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经济收入、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人思维习惯、利益诉求、敏感因素是截然不同的。要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组织和团队、个人的共赢,就要因人设岗、因人施策,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环境机制。
    “以人为本”意味着不是把人力当成成本来控制、来削减,而是把人力当成资源来管理,组织架构设计要以人为中心,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人力资源的聘任、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应用、人力资源的评价和激励等。“以人为本”的组织,会非常关注员工的培训、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来设置和安排岗位,使人岗相适,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是说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中心来关注,只有高素质、构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才是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最近有人提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人为本”已经不合时宜了,应该“以事为本”。原因是:组织中的很多矛盾都是角色冲突,“以事为本”通过工作的推动、矛盾的解决,来推动角色的职责变化,进而推动组织的进化和迭代。这才是在外界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背景下组织最好的选择。
党建视角
    “以人为本”,意思是以人为根本。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解读,是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它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谁(人民这个核心)、如何发展(解放人、开发人)等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之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人的利益,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不同的阶段,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的目的以及管理的出发点要考虑人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求。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越高,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享受到的高层次物质与文化就越多。发展人的利益,是靠人的发展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其他力量来实现的。人的素质有高有低,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每个人都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要重视人员培训和人员教育,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以人为本”还要规范人的行为,控制人的弱点。“以人为本”强调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强调给人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保护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要认识到,任何社会成员的发展和自我利益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不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为前提。要张扬人性之“善”,控制人性之“恶”,不能忽视和放松对人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加强对人的批评、监督和惩戒。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