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如果一个人热爱一件事,他就会对这件事抱以极大的热情,长久不衰。 朱钵就是这样一个人。记者在采访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位90多岁的老先生,一辈子都在和看病打交道:从开始的持续不断学习到会看病,从努力钻研各种新技术到看好病,再到“争取看一辈子病”的爱看病,他对看病这件事儿痴迷不已,堪称医痴。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医学毕业生,毕业后一直要求到艰苦的地方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朱钵对医学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 自从来到河南,他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对医学的热爱也矢志不渝。 在此期间,因为工作安排,他曾经离开临床去干行政工作。按说,既清闲又安稳的行政工作,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但是对朱钵来说却是一种煎熬。 “我太爱我的医生专业了。当时,我非常不安心做行政工作,党培养我那么多年的医学专业,丢弃太可惜了。”回忆往事,朱钵依旧对自己当时的煎熬印象深刻。 为了返回自己热爱的临床一线,他连续向省委组织部打了3次报告,并专门跑到省委组织部要求到临床一线工作。 最终,朱钵于1956年被调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始了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医生生涯。 他因为工作需要改了专业,从一名外科医生变成皮肤科医生。 也许这就是缘分,朱钵自此一辈子与皮肤科结缘:“干就要干好,就要干出名堂来,不能枉活一生,庸庸碌碌!” 如何才能干好,干出点儿名堂来呢?在半路改行的朱钵看来,那就是一个字:拼。怎么拼?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学苦练,在实干中学习;向书本、杂志学习;向同道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诊疗技能。总之,就是“干一辈子、学一辈子!” 为了做好皮肤科医生,年轻时的朱钵几乎每天凌晨3点前没睡过觉,连夜对门诊的疑难病例做出明确诊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特别是对原发疹和继发疹的诊断、明确其发生机制及结构方面,他除了阅读国内外皮肤学著作外,还到旧书摊“淘宝”,汲取传统医学的营养,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曾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明末崇祯年间陈司成写的《霉疮秘录》,这是一本描写梅毒的绝好书籍。还有一本民国年间出版的《花柳病学》,这本书对淋病描写得也很好。我从中受益匪浅。”回忆起自己的“淘宝”收获,朱钵至今还洋洋自得。 不仅如此,回顾朱钵从医几十年的经历,记者发现,他对皮肤科诊疗新技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欲望。早在1969年,听说用芥子气松节油可以治疗“牛皮癣”,朱钵就立刻参加学习,并学成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经验。同时,对于液氮冷冻在皮肤科的应用,朱钵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了液氮来源、如何储存、治疗方法等问题,使这一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起来,并创新性地增加了适用病种,造福了更多患者。 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我国传统中医药有独特的疗效。朱钵抱着对临床工作的热爱,除了做好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外,还经常从传统中医药中汲取营养,加以改良,给患者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 记者注意到,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朱钵整理出“四石散”“复方松馏油膏”“湿疹膏”“鱼鳞癣药水”“止痒药水”和“洗头粉”等外用药以及内服的“白癜风丸”“斑秃丸”等中成药的协定处方。经实践证明,这些方剂都是行之有效的很好的药方。 对此,记者想说,朱钵是真的喜欢看病,才能对医学有这么大的热情,才能取得如此多的成绩。记者问他累不累,每次看病都乐呵呵的朱钵说:“这是我最大的爱好,怎么会累?我不把患者看成外人,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再说,好多患者都是在基层看不好才来的重症患者,他们本身已经很痛苦了,不能让他们再在这里吃闭门羹。”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钵从家里走到诊室、从诊室走回家,两点一线,重复着在旁人眼里相当辛苦的生活,给患者带去重获健康的快乐,他自己也乐在其中。 在此,记者想说,就朱钵对医学的痴迷程度,叫他医痴,名副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