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四版:人物
 上一版     
67载不离临床 90岁每周坐诊4次 朱钵: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
医痴朱钵
1
11 1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67载不离临床 90岁每周坐诊4次 朱钵: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
 

67载不离临床  90岁每周坐诊4次
朱钵: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胡晓军 张晓华  文/图

   90岁的他,每周坐诊4次,不看完患者不回家,每次坐诊都看七八十个患者,年门诊量超万人。
    他在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坐诊,处方却很少超过百元,多数都在50元以下。来就诊的患者,经常没做检查,没开药,“空手而归”。
    他看病很少借助仪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便对病情成竹在胸。他的治病方法灵活多样,自己研究10余种独特的皮肤病方剂、疗法,在全国应用至今。
    那些四处就诊、屡治不愈的疑难病症,患者以不多的花费,便能在这里得到确诊确治。那些情绪焦虑、担心被过度检查治疗的患者,常在这里吃到“没事儿,不用治”的定心丸。
    他就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奠基人、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朱钵,67年如一日地践行“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的医者初心。

同样疗效 哪个药便宜用哪个

   9月27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1号诊室,一位农村老太太带着小孙女来就诊。
    “小朋友,请坐!”朱钵笑着对小女孩说。
    小女孩怯怯地坐下。朱钵问:“几岁了?”
    “5岁!”小女孩鼓起勇气说。
    “哎,你真棒!”朱钵乐呵呵地对小女孩伸出大拇指。
    老太太开始陈述病情,说孩子身上反复起荨麻疹。
    “疹子白天出还是晚上出?落得快不快?”朱钵耐心地问了几个问题,并用手电筒照着仔细看了孩子的皮肤情况,随后叮嘱助手在电脑上开出处方。
    处方还没打印出来,老太太就难为情地问:“大夫,这药一共多少钱?俺带的钱不多,一共带500元钱,够不够?”
    “这药一共是21元。”朱钵笑着回答。
    祖孙俩拿着处方,满意而去。
    一位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长期服药,不由得对着处方皱起眉头:“大夫,一个月得多少钱啊?”
    “一天合1.2元,保证治病。”朱钵的话,让他瞬间解开了愁眉。
    记者在跟随朱钵坐诊的半天中,多次见到十几元、二十几元的药方。药费总共5角钱的处方,在朱钵的门诊也不稀奇。
    “朱爷爷坐诊,日门诊量高达八九十人次,但我们很少见到有超过百元的处方,多数处方都在50元以下。”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进修的医生闫晋起和樊海涛说。
    “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这是朱钵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坚持不渝的信条。
    同样疗效下,只要患者不反对,就尽可能用价格低廉的药。当然,如果某种病只有用某种价格比较贵的药物才能治好,患者又有能力接受,他也照用。朱钵常告诫年轻医生:虽然现在先进仪器越来越多,但是临床医生不能依赖仪器,应该多从病因、病理方面思考,借助实验室鉴别诊断。
    朱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5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分配时,他填写的志愿是:第一志愿到朝鲜战场,第二志愿支援边疆,第三志愿服从组织分配。被分配到北京后,领导问他愿意到哪里工作,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因此,朱钵来到了当时非常艰苦的新乡市工作,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
    退休后,朱钵坚持坐诊,是医院年龄最大的仍在坐诊的专家。
    67年的临床磨炼,让老人摸索出不少治病妙招,成本低,效果好。他年轻时自制的“斩疣丹”,把血竭、鸭胆子仁、生石灰按1∶2∶5的比例研磨成细粉,用来治疗寻常疣,短则数秒钟,长则一分钟,即可把疣搓掉;用石碳酸研制的“零号药水”,外涂治疗非常难治的疣状痣,多数有效。
    他还曾先后研究出“白癜风丸”“湿疹膏”“甲癣药水”等10余种独特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使用。氯乙烷喷射治疗带状疱疹、高锰酸钾治疗结节性痒疹、液氧强力压冻治疗瘢痕疙瘩等技术,也是他在国内首创并推广应用的。
    “朱主任知识渊博,临床诊断准,治疗方法灵活。他经常教导我们,有些‘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无论多么先进的仪器,多么‘时尚’的疗法也不能替代。”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守民说,在朱钵的影响下,像环状肉芽肿的割治法这类几十年前开始应用的疗法,目前仍在皮肤科使用。割治法是用刀片或针在肉芽肿边缘轻轻形成创伤,一次治疗即可治愈,花费仅100元左右。如果用激光等其他疗法,费用动辄在3000元以上。
    “不把患者看成外人,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他有病了,我就好好给他看病,全心全意地想办法给他治好,而且要少花钱。”朱钵说。

年门诊量过万 不看完患者不回家

   每周一、三、五,朱钵的门诊日,1号诊室前总是早早排起长队,许多人是从郑州以外的地方赶来看病的。
    由于多年来在患者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朱钵的门诊量一直居高不下,即使限号,也无法阻挡患者找老先生看病的热情。
    在记者跟随朱钵坐诊的半天时间里,老先生一共接诊了72位患者。据该院皮肤科门诊护士长吴淑萍介绍,这个量属于“正常值”,最多时老人一个门诊看八九十位患者。
    照此计算的话,朱钵每年接诊的患者都在万人以上。即使对年轻医生来说,这工作量都不轻松。年逾九旬的朱钵又是怎么完成的呢?
    吴淑萍说,多年来,“守时”是身边人对朱钵一致的印象。每天8点钟开始的门诊,朱钵最少要提前15分钟到。坐诊中,极少有人见老先生去卫生间,带的一瓶水也往往原封不动,一坐就是一上午。中午12点前,老人没离开过诊室。
    今年7月1日是朱钵90岁生日。这天,医院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也是赶在他完成上午的门诊之后。
    8月15日,医院在庆祝中国医师节的专场活动上,请朱钵为全院的年轻医生讲寄语。朱钵上台后只说了一句话:“如何想办法把患者治好,是我一辈子的决心。”
    之所以要保证为每位找来的患者看病,是因为找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多是在基层看不好病的重症患者。他们有的在很多地方看过,或许耽搁病情,或许误诊误治,本身已经很痛苦了。
    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双侧小腿、足踝部位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水疱,像一个挨着一个的大葡萄,油光发亮,触目惊心。朱钵俯下身,轻轻推按患者的水疱,片刻就诊断出是大疱性类天疱疮。仔细跟患者讲解了病情和治疗方法后,老先生又对身旁的年轻医生讲起了疾病的由来和诊断方法。
    碰到皮肤肿瘤和汗孔角化症等更罕见的皮肤病,朱钵会专门喊上科室的年轻医生,现场讲解这些病的诊治要点。
    皮肤科病种繁多,达上千种。朱钵一直未离开临床,“阅病无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多数皮肤病他只需要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确诊了。
    别看老人的门诊量大,却每个都精心诊断,毫不马虎。曾经跟他坐诊过的进修医生,对这点体会特别深刻——在一旁操作电脑输入医嘱时,哪怕是敲错一个字,老先生都会一眼发现,立即指正。比如“激素依赖性皮炎”这个诊断不能出,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患某种原发病后使用激素不当造成的依赖。正确的诊断应该是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酒渣激素依赖等。“舌舔皮炎”也不能出,因为患者不会无缘无故去舔唇周皮肤。这种病多发于6~10岁儿童,是因为唇周干燥不适才舔的,正确的诊断应该是唇周皮炎。若需要实验室结果支持的诊断,一定要打上一个问号。
    服务态度也不因门诊量打折扣。碰到有的患者一问十几二十分钟,身边的学生都听得着急了,朱钵依然和颜悦色地解答着问题。
    “我特别佩服朱爷爷敏捷的思维,一点儿不像个90岁的老人!”进修医生樊海涛说,自从跟着朱钵坐诊,他第一次理解了“德高望重”一词的含义。
    朱钵经常告诉学生,干了几十年临床工作,自己的体会概括起来就是5句话: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根本,精湛的诊疗技术是关键,实践出真知,学点中医中药更好,有些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越辛苦越快乐 把党培养的本领还给群众

   到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对诊室内紧张、凝重的氛围印象深刻。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1号诊室,即使站在门外,也经常能听到里面响起的阵阵笑声。
    一位老太太拿着仅20多元的处方,狐疑地问:“大夫,真的不需要再开别的药了吗?”
    朱钵的回答让所有人都笑了:“开也可以,浪费。”
    这样的对话,在1号诊室反复上演。
    一个女孩被告知“不用吃药”后,不放心地返回来追问:“我再问一下,我这块儿皮肤有点儿发白,不用治吗?”
    “有病了才治,你没病叫我怎么治呢?”
    一位自称掉头发严重的女孩,要求“给开些药”被拒绝。女孩说:“别人都给开了,您也给开点儿呗!”
    “别人开药我没法反对,但我反对我自己给你开药。”
    十来岁的男孩患了传染性软疣,朱钵嘱咐家长回去给孩子抹点儿碘酒就行。家长见不给开药感到茫然,朱钵站起来双手演示:不用拿药,回去这样“挤挤,抹点儿碘酒”,就好了。
    5岁小男孩患了甲黑线,妈妈担心不已。去就诊时,朱钵说:“没啥事,活到99岁都没事。”
    一位60多岁的男士希望能治一治脸上一块隐约的老年斑,朱钵指着自己的脸说:“你有我的老年斑多吗?这是自然规律,何必去干预它呢!”
    正所谓“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朱钵的幽默感,给跟随他进修的医生、就诊的患者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
    对要求多开药、多检查的患者,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对需要长期服药却害怕药物副作用的患者,他举康复得好的例子,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朱钵坐诊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没啥事!啥好吃啥!
    一句“啥好吃啥”,常常引来患者会心的微笑,但这背后,饱含着老先生的一番苦心。在皮肤科病房,常见有因为过度“忌嘴”的患者,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每天只敢吃白水煮面条,最终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并发低蛋白血症,浑身浮肿。说“啥好吃啥”,正是因为担心这种情况的出现。
    患者生了病很痛苦,就医不易更辛苦,医生能让患者在快乐中有所启发,也是一种治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钵从家里走到诊室、从诊室走回家,两点一线,重复着在旁人眼里相当枯燥的生活,但是,他给患者带去重获健康的快乐,自己也乐在其中。
    朱钵说:“如果让我现在下乡,我还是选择哪里艰苦到哪里去。我只要能动,就要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因为党让我学了医,我就应该把这个还给群众。”

 

个人简介    朱钵离休前任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他在国内首创应用氯乙烷喷射治疗带状疱疹、石碳酸治疗疣状痣等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全国。1979~1980年,他带领河南省头癣防治技术指导组,治愈全省10万余例头癣患者。他曾获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从医近70年来,他坚守“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的初心和使命,与患者心连心,在九旬高龄时,仍然风雨无阻,每周坚持坐诊,贡献余热。

 

 

朱钵为进修医生讲解疑难病例

 

朱钵在诊室为患者看病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