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
活血化瘀通络平喘说地龙
单方验方
辨证治疗肾结石
前列腺炎反反复复,这些误区不要碰
闫翌君,疗心又疗疾的温情医者
1
11 1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闫翌君,疗心又疗疾的温情医者
 

□王 婷  席 娜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脾”……这些俗语看似平常,却暗含深意。人的情绪与其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旦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将有可能导致器质性疾病。反之,如果器质性疾病久治不愈,则可能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身科,副主任医师闫翌君就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例。
    相比其他单纯治疗“心病”的科室,这里疗心又疗疾。17年来,闫翌君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治愈了一个又一个患者,让患者重新拥有精彩人生。
心思缜密识真相
    60多岁的韩女士原本是个开朗热心的人,平时总和街坊邻居打成一片。可是近一年来,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也不爱和人交往了,还总说胃疼吃不下饭,不到半年时间,人就瘦了将近10公斤。家人带她辗转几家医院就诊,均未查出身体上有任何异常,按胃病治疗一段时间后也不见好转。
    在外院医生建议下,韩女士的家人带其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身科。经过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根据多年经验,闫翌君判断韩女士胃疼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秘密”。在聊天过程中,闫翌君觉察到韩女士似乎想表达又有所保留。于是,她让家属先回避,跟韩女士拉起了家常。慢慢地,韩女士说出了一直压在心底的话。
    原来,韩女士几年前从朋友那里买了一份理财产品,想着能给自己和老伴存个养老钱,结果几年后,不仅没见着收益,连自己的10万元本金也打了水漂。其间,她多次问朋友要钱无果,想打官司又不知从何下手,恼怒、无奈、自责一并袭来,她又不敢跟老伴和儿女们提起,只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久而久之,身体也跟着出了问题。
    找到病根后,闫翌君对老人进行了规律的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加物理治疗。半个月后,老人打开了心结,胃疼也好了。
    “其实,心身疾病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有调查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患者中,约1/3为躯体疾病,不到1/3为神经官能症,其余1/3为心身疾病。”闫翌君说,在心身疾病中,因精神心理因素诱发的躯体疾病较多见,如消化系统溃疡,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病,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等;同时,躯体疾病也可引发精神心理异常。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老年患者因其特有的身心特点,易成为这类疾病高发人群。在临床上,老年焦虑抑郁患者,常伴随躯体症状,如头疼、胸痛、胸闷、消化不良等。因此,常有许多患者先就诊于综合医院,而后辗转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专病专治有高招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一些疑难杂症患者甚至需要终生服药。然而,是药就会有副作用,如果服用过量,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40多岁的郭先生就因为这事儿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郭先生患精神疾病已有10多年了,这期间一直没停过药。一个月前,他因自行服用多种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导致发热、肢体僵硬,在外院诊断为恶性综合征,当时还伴有肺水肿;对症治疗半个月后,躯体功能基本恢复,但仍伴有精神疾病症状,整个人处于木僵状态,不能进食。为进一步解决精神方面的问题,郭先生转至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身科进行诊治。
    经综合评估,闫翌君决定为其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一段时间后,郭先生的症状得到缓解,意识也逐渐恢复。
    据闫翌君介绍,恶性综合征属于精神科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且起病急,多在一周内发展,以持续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可迅速发展为褥疮、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该症状在临床上不多见,但致死概率高达20%~30%。
    治疗该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支持疗法、药物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3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主要适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木僵患者等其他重度精神类疾病患者,是目前精神科及神经科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起效快、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正视“心灵的感冒”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逐年庞大,精神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全社会关注。
    而在传统观念中,“精神病”一直是人们谈之色变、讳莫如深的话题。在闫翌君看来,精神疾病其实就像一场“心灵的感冒”,是可以被治愈的。希望大家能够以平常心看待,有了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她呼吁社会对精神病患者能够多一些包容和尊重。
    包容和尊重,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爱心、耐心、责任心”。在采访中,不仅闫翌君,几乎每位医生都提到这7个字。话虽简短,却饱含着他们对精神病患者掷地有声的承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