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所谓宏观之证,是指具有明显症状的证候,容易观察到,也容易辨识;而微观之证则相反,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或受诊疗水平的限制,不容易发现或辨识,不能找到疾病真正的病因所在。因此,必须把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有机结合起来,抽丝剥茧,找到症结,求因论治。各种疾病都有其致病之因,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和自然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在感受六淫之邪以后,往往出现“互见互化”的情况。所谓互见,是指同时感受两种以上病邪而发病;所谓互化,是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出现互相转化。因此,在研究外界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时,必须注意到人体的内在因素。内伤也是如此,如“五志”化火、食积化火、饮冷化寒等,都与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由此可见,治病求因重要,求因中之因则更重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有者”是有邪,或有此症状,是宏观之证;“无者”是无邪,或无此症状,是微观之证,都要追求其原因。微观还应微到证之最小偏颇处,临床上会其意,探其微,在治疗上方能丝丝入扣。 【病案一】 尹某,男,71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 初诊主诉:咳嗽右胸痛月余。1年前发现患有右甲状腺癌,在某医院行部分切除手术。近2个月,患者出现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右胸疼痛,活动后胸闷,自汗多,黎明时恶寒,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厚,脉数大。患者胸片结果显示:右胸腔积液。辨证为郁毒内结,肺失通调,水液内停,宣降失司之证。治疗宜涤浊解毒。方用涤浊汤加味。处方:芦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桔梗15克,猪苓30克,雄黄0.2克(冲),延胡索15克,白芥子10克,重楼10克,生地黄3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共2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仍咳嗽咯黄痰,痰中有血丝,胸痛加重,夜不能寐,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大。肺中郁热明显,涤浊时加重清肺之品。处方:苇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桑叶3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桔梗15克,黄芩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延胡索20克,生白芍30克,海浮石30克,甘草10克,炒麦芽20克。共30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服药后胸痛、咳嗽较前减轻,痰中已无血丝,食欲缺乏,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大。涤浊化痰解毒,方案不大调整。处方:苇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桔梗15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豆蔻10克,海浮石30克,炒神曲10克,猪苓30克,甘草6克,延胡索10克。共30剂,水煎服。 该患者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右胸疼痛,活动后胸闷,自汗多,黎明时恶寒,是宏观之证;胸片提示右胸腔积液,是其微观之证。求其所因,乃甲状腺癌切除后,正气虚弱,邪毒侵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津失布,饮停胁下所致。邪毒痰饮皆浊邪之类,辨病注意浊毒蕴肺,治疗注意涤浊荡邪,勿失其宜。方用涤浊汤加味,收效良好。 【病案二】 刘某,男,77岁,2005年4月6日就诊。 初诊主诉:汗血半年。患者不明原因出现汗液呈红色,洗手洗足水也呈红色,穿白色内衣可染成红色,几日不洗脚,血色凝于皮肤,近半年出汗不多,双膝以下水肿,时头晕,口干口苦,大小便正常。诊断为汗血。证属心肺郁热,迫血外泄所致。治宜清心泻肺。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炭30克,紫草10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30克,槐花3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赤小豆30克,甘草6克,炒麦芽20克,陈皮10克。共10剂,水煎服。随访患者,上药尽剂而病告愈,至今未发。 汗血临床少见,《诸病源候论》认为与心肝有关;《血证论》认为与心肝肺有关,因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心血不足,心火亢盛,灼伤肺金,开合失司,心液外泄,发为汗血。治以清心泻肺、凉血止血为大法。药用生地黄炭、连翘,滋阴清心;金银花、桑白皮、地骨皮,泻肺中伏热;紫草、牡丹皮、槐花,凉血止血;白茅根、赤小豆,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全方以清热凉血为则,使血复其常道,而血汗止矣。该患者汗液呈红色,洗手洗足水也呈红色,血色凝于皮肤,是宏观之证;腠理开合失司,心液外泄,是其微观之证。求其因,乃患者年近八旬,阴精亏虚,心血不足,心火亢盛,灼伤肺金所致。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