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男科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让更多中医药适宜技术惠及群众
侠骨柔情医者风
1
11 1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侠骨柔情医者风
 

侠骨柔情医者风
——访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诊疗中心主任马智中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樊改萍 王梦梦 文/图

   “放松,只需一按二推三拉,疼痛就会减轻很多……”在今年7月的一天,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室内,骨科诊疗中心主任马智中一边用正骨复位法为患者治疗,一边像老朋友一样和患者聊天儿。
    在为患者治疗疾病过程中,马智中“短、平、快”的风格非常明显。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任,诊室里的很多患者都是马智中的“老病号”。正是基于患者的信任,行医36年来,马智中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服务于临床一线。
    从医36年来,马智中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脚踏实地,一步步走来,任劳任怨,风雨兼程,伴随着汗水和艰苦,收获着掌声和荣誉: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两项,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州市科技拔尖人才,中国县市级医院优秀医生。马智中很少向别人提起过去的荣誉与成绩,始终把自己摆放在最普通的位置,默默无闻地干着临床一线的工作。
    “先做人,再从医。”受爷爷的影响,马智中小时候就对外科医生职业有着神圣的向往。后来,当马智中走上医生工作岗位后,爷爷的这句话便成为他的人生信条,时常催促马智中在医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广开途径助成长
    放眼全国,随着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以往较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运营管理,以质取胜。
    1997年,骨科从新郑市人民医院大外科分离出来,马智中被任命为骨科主任。之后,马智中从培养人才梯队,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入手,一边言传身教,一边带领骨科团队进行突破、创新。为了做好复杂神经血管手术,马智中带领团队买来排骨,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反复研究、分析、做实验,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骨科迅速发展起来。
    一路走来,马智中带领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以创伤、脊柱(含微创)、关节置换、关节镜技术为根本,从传统的创伤骨科,细分出具有自身特色、自身优势的骨科临床科室,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技术特点。2009年,骨科扩展为两个病区;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2016年,骨科又扩展为3个病区,成为新郑市人民医院的骨科诊疗中心。
    骨科诊疗中心的治疗技术如何,患者最有发言权。
    “遭受病痛折磨这么长时间,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病,还是国外专家给我做的手术,花钱不多,真值了!”近日,说起做膝关节手术,丁女士依然激动不已。
    原来,63岁的丁女士,患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年,多次进行了贴膏药、按摩、针灸理疗以及口服多种药物,效果不佳。丁女士及家人非常苦恼,并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多次治疗,医生均建议其做膝关节置换术;可是,去外地治疗疾病,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等原因,一直未做手术。近段时间,丁女士的膝关节严重变形,疼痛程度明显加重,行走困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晚上疼得难以入睡。得知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能够熟练、自主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医院离家非常近,家属照顾起来比较方便,丁女士遂入住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三病区,以期能彻底解决膝关节问题。
    当时,恰逢印度骨科专家Dr·Ashish Sheth(阿希什·喜斯)教授在河南省进行骨科技术交流。原先,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诊疗中心与其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交流、学习关系,便立即邀请Dr·Ashish Sheth教授来院与骨科三病区主任冯小庆同台为丁女士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他们仅用40分钟,即完成手术。3天后,丁女士即可进行简单行走。
    众所周知,关节就是保证身体运动灵活的“枢纽”,如果“枢纽”运转受限,便发生了骨关节疾病。骨科不仅需要将骨关节结构重塑正常,更重要的是恢复其功能,这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膝关节置换术是人体关节置换技术难度较高的手术。近两年,该院骨科诊疗中心积极与美国、印度等国家相关领域知名医院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使该院膝关节置换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目前,该院派出多名医师到国外进行关节技术培训,并不定期邀请国外专家来新郑市人民医院开展学术交流、查房、手术等活动。
精益求精攀高峰
    随着时代的发展,骨伤科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骨伤病的治疗也从做传统骨科手术,发展到利用厘米空间做微创治疗。
    “康复训练一定要坚持,否则手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医生办公室,值班医生正在叮嘱将要出院的卢先生。
    59岁的患者卢先生因腰痛伴有间歇性跛行3年。其间,患者陆续采取保守治疗,但在今年5月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寸步难行,遂入住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经过全面检查,卢先生被确诊为重度腰椎体滑脱并椎管狭窄。“患者今年59岁,年龄不算大,治疗方案一定要以保证他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经过深入讨论、分析,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治疗团队决定为其进行去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2天后,患者顺利出院。
    据马智中介绍,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疾病属于退行性疾病,一部分患者需要病变节段的融合固定。通常的治疗方法需要在脊柱两侧分别用两枚椎弓根螺钉固定,这就意味着脊柱两侧肌肉都将被破坏。微创腰椎固定融合技术,仅用几根螺钉即可牢固完成融合手术,使患者手术创伤减少一半,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都说“艺高人胆大”,该院骨科诊疗中心在技术上的不断超越正源自团队的自信和积淀。
特色技术全覆盖
    “敢创新、敢挑战、敢跨越。”这是马智中对待医学的态度。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勇敢攀登高峰,在新郑市骨科诊疗领域一马当先。
    随着脊柱、关节、手外科等亚专业越分越细,断肢再植、小儿微创、关节镜技术、脊柱微创等复杂性骨科手术陆续开展,填补了新郑市骨科手术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空白,使骨科诊疗中心成为郑州市的重点专科。
    骨科一病区作为新郑市人民医院成立较早的专科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技术优势。由主任董鲁平带队,以脊柱、关节、创伤骨科为主,微创为特色,紧跟骨科发展趋势,对脊柱方面的各种创伤、退变,微创PVP手术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通道下治疗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科手术在这里被逐一攻破。他们曾成功为一位102岁,并伴有冠心病、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分级实施右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造了新郑市人民医院高龄老人手术史的奇迹。
    骨科二病区以治疗四肢创伤性骨折、关节炎及手外伤为技术特色,由主任刘俊带队。过去,由于没有断肢再植技术,在面对断肢、断掌这类患者时,医生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如今,这类患者再也不用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问题。新郑市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就是由马智中带领团队进行的。如今,断肢再植等手外伤治疗技术日渐完善。
    在骨科三病区,脊柱四肢骨折创伤修复、髋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微创关节镜治疗是其技术优势,由主任冯小庆带队。随着关节镜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使许多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变得简单、快捷、安全,甚至疗效显著。
    马智中认为,对骨科进行专业细分,就是为了专病专治,医生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发挥特长,能够术业有专攻,患者将会得到更多的益处。目前,骨科诊疗中心各病区治疗的病种相对独立,构建了骨科疾病的全方位、全覆盖治疗体系。
搭建舞台 人尽其才
    一直以来,马智中心中更关注的是人才梯队问题,他不断选派人员到知名医院学习取经,自己也尽量充分利用分秒时间做好带教任务。在科室,经常能够听到他与年轻医生进行有关专业知识的讨论与交流的声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一切工作实施的前提。骨科诊疗中心严格按照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例讨论、疑难病例会诊制执行。对于一些常见病,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管理,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按计划治疗,减少无效住院日,有效降低住院费用,大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危重病例及疑难病例及时进行科室内部讨论,或者组织多学科院内讨论,集思广益。规范化的管理极大地挖掘了科室的潜力,提高了治疗效率。
    马智中时常说,一名外科大夫,最忌讳眼高手低,要提高动手能力,不要怕吃苦,多在实践中磨炼才能得到更高的造诣。在做好管理工作之余,他时常忙碌在病房、门诊、手术室里,随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对于骨伤病患者来说,仅有外科手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内科、康复、营养、护理等多个专业医生参与骨病患者的管理。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学科交叉、取长补短是患者的需要,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挑战,意味着机遇,也承担着风险。在技术创新与突破的道路上,马智中带领团队在马不停蹄地奔跑着。

马智中主任

骨科团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