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呼吸科同呼吸共命运 ——记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王保龙 本报记者 乔晓娜 文/图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 有这么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便选择回到家乡,来到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一直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他抓紧时间进修,不断完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为基层人民服务。 他先后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修学习,在淅川县人民医院创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并让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他就是王保龙,2018年南阳市“五一劳动奖”和“第十一届南阳市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11年间,他不仅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科主任,还成长为淅川县呼吸专业的专家。 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科拥有独立的病房腔镜中心,可以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内科胸腔镜检查和硬质支气管镜镜下治疗,可以通过高频电、氩气、冷冻治疗大气道恶性病变,可通过硅酮支架植入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还可以开展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睡眠呼吸监测及压力滴定等。
他对细节精益求精,不仅医技得到了提升,还收获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他觉得,能被患者需要是作为医生最大的幸福。
“王大夫,你给俺瞅瞅,俺这是咋了?”8月7日,在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科病区,魏老太太一看到刚查房回来的王保龙便迎上去问,“俺感觉这两天胃口不好,是不是病情又严重了?俺的药也刚好吃完了,就想着今早来取药时再看看。” 王保龙在询问病情、听诊、量血压后,对魏老太太说:“没事的,大娘,您这两天应该是没休息好,还按原来的药吃,如果下次再不舒服,一定要第一时间来看病。” 听了王保龙的话后,魏老太太放心地去取药了。 看着魏老太太远去的背影,王保龙说:“医生就是一名匠人,需要做的就是对细节精益求精,只有保有工匠精神,才能让医技得到提升,才能为患者治好病。” 2008年,王保龙从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便来到淅川县人民医院工作。11年间,他不断总结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并成长为科室负责人。 2018年5月,杜老太太因呼吸不顺畅前来就诊。王保龙通过CT、心脏彩超、动脉血气检查结果分析,诊断杜老太太患的是支气管扩张合并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需要进行抗感染、祛痰治疗。 通过治疗,本来只能卧床的杜老太太不仅能下床了,还能进行短距离活动。出院时,王保龙告诉患者家属,老人需要长期在家接受吸氧治疗,来延缓缺氧而导致的器官功能衰退等症状,并手把手教会家属如何帮助老人进行体位引流、拍背排痰等。自此,长期跟随儿子在郑州居住的杜老太太每次生病,都要儿子驱车从郑州带她回淅川县人民医院治疗。王保龙再三叮嘱,生病时一定要就近治疗,可是杜老太太就认他,说回来找他治病安心。 “我很荣幸我能成为一名医生,能帮助人们祛除病痛。”王保龙自豪地说,“我很感谢医院给了我施展技术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救治患者;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让我能安心工作。” 2018年2月9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四,29岁的产妇白女士因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需要呼吸科医生会诊。王保龙因为医技高,成为会诊的人选。在家休息的他一接到电话,便要起身去医院,但又想起已答应要陪孩子看电影。他立刻告诉孩子:“有个小朋友的妈妈生病了,需要爸爸去抢救,如果抢救不成功,这个小朋友的妈妈就没有了。”孩子懂事地点点头,并告诉爸爸放心去吧。 王保龙赶到医院后,得知患者是剖宫产术后第一天,出现呼吸急促,说话困难等症状。检查结果提示为心力衰竭,心内科医师已经给予患者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等抢救措施,但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 看到患者烦躁不安、氧分压降低至6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以下等,王保龙快速判断为肺炎合并急性心衰导致的呼吸衰竭。他立即给予患者无创机械通气,并亲自守在呼吸机旁,一边观察潮气量,调整呼吸机参数,一边安慰患者,分析病情,同时给予强有力的抗感染药物治疗。 经过4小时的抢救,患者呼吸逐渐平稳,动脉氧分压逐渐升至60毫米汞柱以上。1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源于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他对待疑难杂症患者总能耐心救治,对待其他科室的会诊总能及时响应,这也是他在医院成为“香饽饽”的又一个原因。他觉得,能得到患者及家属信任,能够被患者需要,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
他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促成了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并让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2011年,王保龙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同时在该院腔镜中心学习了呼吸内镜的应用知识。后来,在王保龙的推动下,淅川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王保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规范和提高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对常见病及危重症的诊治水平。 该科先从规范沙丁胺醇、布地奈德等药液的压缩雾化吸入治疗开始,为哮喘持续状态患者提供强有力的治疗手段,并通过逐步规范哮喘的阶梯治疗,使哮喘的控制率大大提高;紧接着,逐步规范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治疗(吸入治疗、家庭氧疗等),使该类患者的年均住院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明显提高。 2012年,王保龙率先在淅川县开展支气管镜检查、无创通气、活检、刷检、盲检、灌洗、床旁支气管检查及治疗等技术,使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等肺部疾病的诊断率逐步提高。 在他的带领下,应用床旁支气管镜灌洗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ICU(重症监护室)患者深部痰液引流不畅问题;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可以为有机磷中毒、颌面部骨折等患者提供新的气道支持;经支气管镜肺内异物取出术使气管内异物患者免去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 2015年,王保龙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危重症医学科学习,同年协助淅川县人民医院引进CRRT(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参与淅川县人民医院组建重症CRRT技术团队,并开展了国内领先的枸橼酸钠联合葡萄糖酸钙抗凝治疗。 如今的淅川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不仅可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高频电刀镜下治疗、异物取出、内科胸腔镜治疗等,还开展了睡眠呼吸监测及压力滴定项目,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有了依据,为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低氧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 看着科室一路成长的王保龙也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科主任。谁也说不明白是王保龙成就了科室,还是科室成就了王保龙。 但是,在淅川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建都看来,王保龙与呼吸科是一种相互成就的结果。据他回忆,2017年11月的一天,凌晨3时许,淅川县人民医院院办接到电话,称某洗浴中心有数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有一位27岁的女性中毒严重,已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随时有生命危险,需呼吸科医生立即奔赴医院参加抢救。 王保龙接到消息后立刻赶赴医院。他知道针对该类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是首先。患者呕吐、呼吸急促。常规气管插管为经口插入气管,他却给予患者经鼻气管插管,因为这样既可以打开气道通气,又不影响呕吐物经口流出,封闭气囊后又避免呕吐物经口腔吸入肺部导致吸入性肺炎。可是,气管插管超出鼻腔数厘米,导致高压氧面罩不能与面部精密贴合。王保龙就创新性地把气管插管剪短至刚刚露出鼻腔,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患者病情不稳定,为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安全,王保龙又陪同患者完成了当天两次高压氧治疗。晚上,患者睁开了眼睛;至次日,神志逐渐恢复。这是淅川县首例气管插管高压氧治疗成功的患者。 “他能依据肺部感染控制(PIC)窗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王建都继续说,“在紧急关头,他能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创新。重要的是,他能为淅川县的危重症患者提供持续的呼吸支持治疗,使呼吸衰竭患者的高死亡率变为高治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