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理念让中医药之路更通达
学中医应先学好经典
巩义市人民医院在首届吞咽障碍大赛中获奖
郑启仲:仁心是为医之本
1
11 1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郑启仲:仁心是为医之本
 

郑启仲:仁心是为医之本
□郑 宏  郑 攀  文/图

   郑启仲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他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聘专家、主任中医师、教授以及全国师承博士后导师。他是第三批、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他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分会常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他提出“顿咳从肝论治”“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等多项新见解;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厅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或合著《临床儿科》《伤寒论讲解》《实用中医儿科学》《郑启仲儿科经验撷粹》《郑启仲经方名方应用经验》《郑启仲中医儿科用药经验》《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郑启仲》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仁心是为医之本
    郑启仲师从儿科名家王志成、王瑞五先生,深得真传,在50多年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通晓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并致力于创新,创新不离其宗。他擅长治疗小儿肾病、时行疾病、脾胃病、抽动症、多动症、发作性睡病、疑难杂症及调理小儿亚健康状态体质等。他在临证时,非常重视小儿望诊,提出“舌诊为儿科之要”的观点;发掘研究小儿风池气池望诊法,取得了可喜成果,成为其望诊的一大特色。
    郑启仲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提出“文化无功,学医难精”“良医必有三爱——爱读书、爱看病、爱写文章”的治学理念。他十分重视医德修养,以“仁心是为医之本”“医生应感谢患者”的情怀,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为患者诊治疾病,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多次受到国家表彰。
研究风池气池望诊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郑启仲认为,望诊在儿科诊断中意义非常大。《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记载:“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基于此,郑启仲十分重视小儿望诊,尤其对风池气池望诊法深入研究,已成为其望诊的一大特色。关于风池气池望诊法的文字记载,在文献中比较少,《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记载:“风气青惊紫吐逆。”郑启仲在临证时发现,风池气池的变化还可反映全身多种病证,比如正气的虚实、病邪的进退,对诊断脾胃疾病及其全身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便于观察,简便易行。郑启仲研究风池气池望诊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其研究结果表明:小儿风池气池色青,主风、主寒、主痛,多为肝风内动,可见于小儿惊风、抽动症、多动症、癫痫以及寒证、痛证等;风池气池色赤,主心火过旺、脾胃郁热,多见于各种热证、火证、实证;风池气池色紫,主火热重证及血瘀,多见于各种传染病重症、心脑疾病以及血液病;风池气池色黄,主湿、主热,多见于脾胃、肝胆疾病;风池气池色白,主肺气虚寒、血虚等证,多见于肺病、血液病;风池气池色黑,主久病入肾、血瘀、病情危重,多见于久病、重证。
百日咳从肝论治
    百日咳,中医称其为顿咳。郑启仲运用《素问·咳论》中记载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内容,结合《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于1986年提出了“顿咳从肝论治”的见解。他对其病因病机、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病愈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百日咳多在春季发病,发作多在午后及半夜,子时后至午前发作明显减少,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的“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相符合,也符合《素问·咳论》记载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百日咳痊愈多在六七月,这与“病在肝,愈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相一致。顿咳初感,始见微热恶风,咳嗽流涕,继则咳嗽加剧;阵咳发作时,两手握拳随咳而挛动不止,弓背弯腰,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外流,呕吐痰涎、胃内容物与胆汁,最后发出鸡鸣样的回吼声,其咳方暂止,病情严重者有抽风昏厥、窒息气闭等现象。较大儿童自述胁腹疼痛。临床症状与肝密切相关。郑启仲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患病极易化火生风,顿咳初感在肺,继则化热化燥,引动肝火,肝火循经犯肺,以致形成痰液;肝热则生风,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则咳嗽剧烈。阵咳之后,痰与胆汁被呕出,则肝火得泄,气机顺畅,故咳嗽停止。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挛性咳嗽发作,这就形成了顿咳的典型症状。因此,把顿咳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其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针对这种情况,郑启仲自拟了“镇肝止咳”方和“镇肝止咳汤”,方用柴胡、白芍、代赭石、青黛、炒僵蚕、胆南星、硼砂、甘草。他经过观察240个病例,发现自拟方的疗效较好,总有效率达95.42%。
秋季腹泻从燥论治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古今文献中尚乏专论。郑启仲通过对486个病例的临床观察,总结出秋季腹泻的3个特点:1.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节气至小雪节气之间;2.发病者多是6~18个月的小儿;3.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郑启仲结合多年的诊疗经验,依据疾病症状,于1995年提出了“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的学术观点。
    秋季腹泻的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节气至小雪节气之间。根据气运学说,一年主气之中“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主秋分至小雪”(《中国医学诊法大全》第400页)。郑启仲认为,立冬与小雪节气为阳明燥金较盛之时,秋季腹泻集中在此时发病,非燥莫属。患儿月龄大多在6~18个月之间,这与“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患多”(《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相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3次提及燥邪致泻,燥邪何以致泻呢?郑启仲认为,脾喜燥乃平和之燥,若燥气太过,则脾为焦土,又怎么为胃行提供津液呢?胃喜润恶燥,燥气伤胃后,脾又不能为其输布津液,胃怎么受纳呢?这样,脾胃俱伤,脾失健运,胃不受纳,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升降失常,合污而下,以致泄泻。他强调,脾为太阴,为湿土,喜燥恶湿;而胃为阳明,为燥土,喜润恶燥。郑启仲强调,湿邪致泻,其病在脾;燥邪致病,其病在胃,所以秋季腹泻为燥邪伤胃,胃失和降,所以病初多有呕吐之症状,这就是秋季腹泻的病机特点。基于以上观点,郑启仲自拟了“清燥止泻汤”,方用炒僵蚕、蝉蜕、姜黄、大黄、苏叶、黄连、乌梅、甘草。“清燥止泻汤”在临床上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疗效,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