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颅脑外伤 □杨纪明
颅脑外伤为一种常见的损伤,是发生于头颅部的外伤,仅次于四肢伤,以跌坠伤和撞伤最为多见,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目前,颅脑外伤仍为基层神经外科的工作之重。颅脑外伤的主要致病原因是交通意外、高处坠落、跌倒、重物打击等,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死率在35%左右。 颅脑外伤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高发人群多为家庭重要劳动力,给家庭及社会增加了负担。颅脑外伤并不是不可防不可控的,只要提高安全意识,颅脑外伤的发生率可明显降低。 与颅脑外伤有关的疾病有软组织(头皮)损伤、颅骨损伤(骨折)和颅内组织(脑血管及脑膜)。 颅脑外伤发生后,脑组织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发生于外部暴力作用的瞬间,是颅脑损伤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其特点与严重程度由致伤因素和机制决定,仅能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后续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在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继发出现的神经病理改变,是医疗救治的重点。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局灶性因素(如血液刺激、脑挫裂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和系统性因素(如休克、低氧血症等)。故急诊处理的关键是治疗原发性脑损伤,阻断或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进展,保护脑组织。 颅内感染是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颅脑手术患者死亡的原因。颅内感染如果处理、治疗不当,不但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处理 一、一般发生颅脑外伤后,要严密观察休息,如有皮肤损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清创缝合。 二、若发生颅脑外伤后,意识不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平躺,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待专业救援。 三、警惕颅脑外伤后,患者出现昏迷,然后再清醒,一般提示颅脑损伤较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对于不明原因的老年颅脑外伤患者,应警惕高血压病、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疾病。 五、面对重大事故,不慌乱,严格听从指挥,有序救援。 治疗 患者在初诊和深入检查时,均应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进行相应处置,如吸痰、吸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伤口止血、抗休克治疗等。对体表存在伤口者,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一、低危患者的处理原则 低危患者一般可在院外观察,但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估)未满15分;神经系统查体正常;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此类患者大多数仅有头痛、头晕、乏力表现,但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若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中危患者的处理原则 中危患者一般均有或曾有意识障碍,可出现逆行性遗忘,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选择处理方案。 (一)院外观察,定期复诊。患者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GCS评分≥14分;除有轻度头皮挫裂伤、头皮血肿外,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检查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患者有家属陪伴,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而且观察地附近有就医条件。 同时,医务人员应告诉患者及家属,患者若出现下述情况,应立即就近诊治:①不能被唤醒或意识障碍程度加深;②头痛加剧伴呕吐;③言语含糊不清,行为异常;④感觉异常,肢体无力或抽搐;⑤头皮损伤部位肿胀迅速增大。 (二)住院观察。除可以院外观察的患者外,中危患者原则上均应住院观察,特别是伤后时间短、伤情尚不稳定、年龄<2岁的中危患者。此类患者病情有可能突然恶化或进一步加重,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必要时复查头颅CT。 (三)高危患者的处理原则。对于高危患者,除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吸氧、止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颈托固定颈部等紧急处理外,对合并胸、腹损伤及肢体骨折者还应及时进行相关的专业处理。如发现颅内血肿、挫裂伤、水肿等颅内占位病症及脑疝时,应紧急给予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尽快完善术前准备(以备紧急手术的需要),并迅速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四)极高危患者的处理原则。极高危患者生命垂危,呼吸、循环衰竭,生命体征难以稳定,转运过程中风险极高,应立即组织相关学科协作现场救治,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再争取机会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 预防 一、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各行其道,严禁酒驾,尊重自己生命,更加尊重他人生命。 二、安全生产,佩戴安全帽、头盔,并且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 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针对老人和儿童要更加精心照顾,防止意外发生。 四、遵纪守法,减少受伤的机会,预防颅脑外伤。 总之,颅脑外伤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提高安全意识,做好自我防护,珍爱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出现意外及时就医,专业诊治;降低颅脑外伤导致的危害,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作者供职于温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