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多,给检测卡做了个标记 没想到,检测结果错了 □徐瑞平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型快速免疫检测技术。该技术具备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容易判定、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很快在体外快速诊断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并迅速推广至各地检验科。 以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例,像降钙素原、N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等,用的都是半定量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
案例经过
某天,我检查完一批标本后,核对结果时,发现有一位患者的降钙素原(PCT)特别高,高达8.76纳克/毫升。 PCT是一种用于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监测的非创伤性临床实验室指标。PCT对细菌感染高敏感,而在病毒感染时几乎不增高,且PCT浓度的增长与细菌感染的程度呈现正相关性。 因此,通过PCT检测,不仅可以进行早期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而且能够指明疾病的进程、预后,甚至可以对治疗方法进行指导;加上具有采血量少、操作简单、出结果速度快等优点,PCT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甚至一些专家制定了PCT指导抗生素治疗共识。 PCT水平的升高多提示患者存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等。情况比较危急,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我赶紧查找该标本及其检测卡核对结果,并给临床医生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 找到检测卡后,我仔细观察,发现检测卡没问题,质控线清晰可见,检测线几乎看不清,结果应该没有那么高。 检测卡和检测线没问题,那就是图像分析处理出了问题。我连忙查看历史记录采集的图像,发现仪器扫描的图片是异常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们经过多方面查找,终于找到原因。原来,因为标本比较多,为了比较快速地处理标本,相关人员分批做并在检测卡中间用红色记号笔做了标记,到时间统一即时测定。 正是做了标记的原因,采集图像的时候,红色的标记对检测结果产生了影响。 我们用酒精擦掉标记,重新检测,结果显示患者PCT<0.1纳克/毫升,为正常;重新用新的检测卡检测,结果还是正常。我们又查看了该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为12.38×109/升。 同时,我们询问了医生,证实患者没有出现过高的炎症反应,这个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在查找原因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记号标记在加样孔附近,则对结果没有影响。另外,如果检测板放反,即检测线和质控线位置放反,虽然也会出结果,但结果明显错误,也是因为采集图像的时候采集到了质控线。
案例分析
免疫定量分析是以免疫层析为基础而研发的定量检测方法。 第一步采用固相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人全血中的PCT(或者其他项目),出现质控线和检测线;第二步采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通过免疫定量分析仪扫描采集检测检测卡中质控线和检测线的图像,获得光学信号,然后通过内置的标准曲线把信号转换成PCT的浓度,即可得出被测样本中PCT的定量结果。 在第一步中,当标本(血清或血浆)被滴入加样孔,金标单克隆抗体与标本中的PCT结合,形成金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在反应膜上移动,与固定在膜上的抗体结合形成更大的复合物。当PCT浓度超过0.5纳克/毫升,该复合物显示为红色,红色的深浅与PCT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用记号笔在检测区域做标记(特别是红色的记号笔),会干扰机器的图像采集处理,导致结果出现异常。 同样,检测线和质控线放反,也是因为采集到了质控线的浓度信号,导致出现错误的结果。
分析后质量控制是全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质量保证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服务于临床的延伸。对于异常结果,比如与以往结果相差较大、与临床诊断不符合、当前检测结果与检测线颜色深浅不符合等,应该对该标本进行复核。此外,检验工作者应该对本科室所用仪器的原理有大致了解,如果结果存在异常,也可以全面分析了解异常原因。
(作者供职于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