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芬芳向未来 □李金钢
2018年,注定是中医药事业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的一年。标志性的成果当属屠呦呦作为中医药行业唯一代表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改革先锋,获得改革先锋奖章;“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批中医药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选树99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等。这既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铭记,也是中医药界的巨大荣耀;同时,也极大地鼓舞着中医药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续写新篇章。 杏林绚烂,彰显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已经将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发展战略。国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出台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等一系列行动纲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容量,厚植增量,形成了高层推动、基层奋进、惠及千家万户的大好局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中医药事业春意盎然,蓬勃繁荣,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振兴发展阶段。同时,中医药还以其缜密的思维和精妙的理论延伸到治国理政之层面。 杏林绚烂,记录着改革开放对中医药发展的强力推动。1978年至2018年,是中医药事业拨乱反正、开拓进取、成果丰硕的40年,一部部史诗般的篇章在奋进中书写。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了我党40年来的“十个始终坚持”。习近平在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论述中指出,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无不凸显着中医药的显示度和贡献率。40年来,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增长率。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2017年末,全国中医类医院由1978年的447所增加到2017年的4566所;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104万人;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2亿人次;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3.6万张,增长近30倍。多措并举,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中医药机构,评选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创新师承教育;以法治“医”,将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以《宪法》这个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组织建设,成立国家、地方中医药专门管理机构,恢复一批中医院;完成一批科技攻关课题,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加快中医药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中医药走出国门,变“生地”为“熟地”,影响广泛。针灸、“藏医药浴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中医药标准;中医药传播、造福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传统医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中医药高水平走向世界、融入主流医学夯实基础。 杏林绚烂,激励着中医药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辉煌。时代赋予重任,时代成就梦想,中医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历史最郑重的纪念,就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对人民最切实的承诺,就是不懈奋斗,赓续前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中医药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开拓进取,善作善成,不负时代。岁月丰厚,杏林葳蕤,满园芬芳。中医药从远古走来,也必将向未来走去。广大中医药人要集古今之智慧,创中西之新境,以高远的志向、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术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个性化、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中医药服务,让中医药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谱写中华民族新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作者供职于西安工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