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八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麻黄的不良反应
每周一练(休克、自发性气胸、气管异物)
做试管婴儿也要警惕宫外孕
乡医期盼这样的技术培训
1
11 1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每周一练(休克、自发性气胸、气管异物)
 

每周一练
(休克、自发性气胸、气管异物)

   一、以下不符合抗休克治疗扩容的目标是
    A.动脉血压接近正常低水平,脉压>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
    B.尿量>30毫升/小时
    C.微循环好转
    D.中心静脉压上升到6~10毫米水柱
    E.心率100~110次/分
    二、休克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临床表现
    B.血压下降
    C.脉率变快
    D.动脉氧分压<60毫米汞柱
    E.尿少
    三、患儿女,6岁,走在路上闻到一种异常的香味,之后突然发生晕厥,最可能的考虑是
    A.感染性休克
    B.低血容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体质偏弱
    四、患者为女性,42岁,腹痛、发热48小时,血压80/60毫米汞柱,意识清楚,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全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低血容量性休克
    五、闭合性气胸患者肺萎陷不超过百分之几,可无自觉症状,不需要处理
    A.10%
    B.15%
    C.20%
    D.40%
    E.50%
    六、关于自发性气胸,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自发性气胸是指非人工因素导致脏层胸膜和肺泡破裂,肺内气体通过裂口进入胸膜腔而产生的气胸
    B.自发性气胸是指创伤因素导致脏层胸膜和肺泡破裂,肺内气体通过裂口进入胸膜腔而产生的气胸
    C.外伤造成壁层胸膜破裂,外面空气通过裂口进入胸膜腔而产生的气胸
    D.自发性气胸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胸
    E.根据胸膜裂口的情况,自发性气胸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
    七、患者胸部X线片显示左边第5、第6肋骨骨折,经吸氧,呼吸困难反而加重,发绀,血压80/60毫米汞柱,气管向右侧移位,叩诊鼓音,伤侧呼吸音消失,处理原则首选是
    A.胸腔穿刺排气减压
    B.输血、补液
    C.送手术室闭式引流
    D.胶布固定
    E.肋骨内固定
    八、患者为男性,22岁,因剧烈运动后突然出现左胸痛,深吸气时胸痛明显加重,伴有气促。检查:气管向右偏移,左胸廓稍膨隆,呼吸音减弱。下列诊断哪项是正确的
    A.哮喘
    B.心绞痛
    C.心源性呼吸困难
    D.左侧自发性气胸
    E.以上都不是
    九、患者为男性,56岁,既往体健,吸烟30余年,剧烈咳嗽2天,无咯痰、咯血及发热,半小时前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发绀。体检:呼吸36次/分,左侧语颤减弱,呼吸音降低,心率100次/分。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左心衰竭
    B.支气管肺癌
    C.肺梗死
    D.自发性气胸
    E.急性心肌梗死
    十、喉异物的临床表现是
    A.常见的尖锐异物包括果核、鱼骨、瓜子等
    B.异物进入喉腔立即引起剧烈咳嗽,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C.较大异物在声门或声门下可在数分钟内引起窒息死亡
    D.不完全堵塞的喉异物,剧烈咳嗽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喉喘鸣
    E.以上都是
    十一、鼻腔异物的现场急救描述错误的是
    A.可用头端是钩状或环状的器械,从前鼻孔轻轻进入,绕至异物后方再向前钩出
    B.可用镊子夹取异物
    C.动物性异物须先用1%丁卡因麻醉鼻腔黏膜,再用鼻钳取出
    D.无症状的细小金属异物若不在危险部位,可定期观察,不必急于取出
    E.可以根据异物大小、形状、部位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异物取出方法
    十二、患儿4岁,在进食瓜子时引起剧烈呛咳、阵发性咳嗽、发绀。该患儿被诊断为
    A.鼻腔异物
    B.喉异物
    C.气管、支气管异物
    D.吸入性肺炎
    E.肺炎
 (答案见下期本版)

上期(2月21日)答案
一、B    二、D    三、B    四、B
五、A    六、C   七、D    八、D
九、B    十、E    十一、E    十二、C
十三、B    十四、D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