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应战 严谨治学——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哲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 须 王 婷 通讯员 李 宁 聂玉刚 文/图
“在当前以性行为为主要感染途径的传播新态势下,做到洁身自好、远离高危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办法,而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通过检测可以知晓感染状况,并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在“艾滋病防治”主题活动进校园宣传现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哲,一如既往地忙着向现场师生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他认为,“警示性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能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进而提高“知行合一”、远离疾病的自觉意识。 王哲认为,警示性宣传教育是最好的防病疫苗,“没有别的,几十年的习惯,就是尽一个医者的责任和义务。”
转变观念 提高认知 探索艾滋病防治“河南经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作为一位资深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回首20余年的职业生涯,虽然艾滋病防控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难,但是王哲毅然走出了从容与自信。这20余年,他和同事们铺垫了通往“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建设的道路。如今,这条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宽广。 1995年,突如其来的艾滋病病情给时任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防治科科长的王哲上了一堂深刻的公共卫生课。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积极开展筛查、检测工作,一忙就是十几天。同时,伴随着驻马店市、沈丘县等地的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陆续被发现,不断加深人们的恐惧心理。当时,有人认为看一眼艾滋病患者就会被感染。这种防控危机,促使王哲进入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也坚定了他与艾滋病抗争的信心。当时,包括他在内的多数艾滋病防控人员对艾滋病防控的认识仅限于穿着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等。但是,“越是艰险越向前”,他连续多日奔波在抗击艾滋病防控第一线,排查接触人群,查阅资料,研究防治方案,带领团队围绕性病、艾滋病展开了“查、治、宣、研、训”防治工作。 为了尽快控制疫情,王哲身先士卒,多次深入基层和疫区,组织并开展高发人群和高发地区的艾滋病疫情调查工作;结合河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现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河南省通过多次开展排查、摸底等工作,基本摸清了河南省内患者的分布情况、特点等。2001年,他负责制订了“河南省重点地区艾滋病干预方案”和“河南省高危人群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现况调查方案”。 2002年,王哲积极组织艾滋病防治工作,设立有关国际、国内的防控项目,其中就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上蔡县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等;同时在疫区推动使用由河南专家研制的中药制剂;参与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援助河南省3100份抗病毒药物的管理使用以及疗效评价工作;完成了艾滋病专业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在全国省级艾滋病实验室率先建立并开展了艾滋病的免疫状况、病毒载量、机会性感染等诊断项目;率先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率先建立艾滋病的单阳性家庭管理模式等,并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以关键识别信息为基础的全方位艾滋病信息数据仓库。这样就形成了“点、线、面、网”结合的立体防控态势,为河南艾滋病防控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如今,王哲已成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控领域的领军人物,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了《实用传染病预防与管理》《艾滋病临床与实验室诊断》等著作。他承担和参与了“我国艾滋病病毒流行毒株基因变异、分子进化及耐药监测技术研究”“艾滋病病人的疾病进展相关因素研究”和“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我国部分地区HIV耐药毒株的分子进化及复制适应性研究”及河南省重点课题“外周血中HIV耐药基因序列演变及与相关表型的研究”等。
勤而行之贵担当 沉着应战深笃行
在“非典”期间,面对疫情暴发时“饭店没人进,公交没人坐”等现象,王哲作为郑州市督导组成员,积极深入“非典”防治第一线,检查、指导防治措施的落实;参与起草了《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及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 汶川地震发生后,河南省卫生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照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王哲率领河南省防疫救援分队,紧急赶赴四川省安县(现为安州区)执行防疫救援任务。仅两周时间,他们就走遍了安县14个乡镇,实地考察、了解受灾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当地防疫救援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各队的协同性和救援进度。 自从2016年接管全省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以来,王哲根据工作安排,本着“从严要求,不拘一格”的工作作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结核病预防控制所针对全省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现状,制定了全省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省级联络员制度,分析原因、突出重点、层层击破,实现了整体学校结核病疫情逆转,重大聚集性疫情明显下降等。 在地方病防治方面,作为主管领导,王哲利用丰富的防病知识和管理经验,在地方病防治方面提倡全省推进落实防治措施,完善监测网络,注重科学补碘、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地方病信息化建设。有效控制了全省饮水型氟中毒危害;燃煤型氟中毒病区达标;全省大骨节病病区、克山病病区保持稳定状态。
未雨绸缪强基础 探索实施免疫规划工作新模式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河南省疾控事业不论大小,都是依靠工作人员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在王哲看来,免疫预防与规划工作是传染病防治的基础性业务,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力、最经济、最主要的公共卫生手段,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怀。他认为,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扎实干劲落实到位。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有18个省辖市疾控机构,近200家县级疾控机构,2500余家接种门诊,为全省一亿群众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每年接种3000多万剂次的一类疫苗,保证疫苗的合理分配、供应等,难度非常大。在2016年,国家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行修订,疫苗流通模式发生很大变化。为了保障河南省疫苗正常使用,按照王哲的管理思路,河南省制订了疫苗分配、供应的统计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分析评价体系,疫苗供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河南省受邀在全国会议上分享管理经验,广东省等经济发达省份还派人来河南省学习经验。 2018年7月,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生之后,王哲带领河南省免疫规划专业人员,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点,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制订出河南省预防接种风险排查方案;深入基层,走访接种点,在接种工作的第一线了解情况;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河南省政府组织的几次全面检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督导中,河南省免疫规划工作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规范”,从而指导全省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工作。河南省并不是全国异常反应保险试点省份,但王哲要求相关人员尽快制订方案,并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工作,制订了相关工作规范,最终推进河南省预防接种基础保险工作顺利实施。 此外,王哲对信息系统功能不断拓展与完善,逐步实现疫苗全程追溯管理。王哲十分注重预防接种宣传、沟通工作。除了常规模式宣传外,他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快闪活动、地铁站点活动、全省万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签名和健步走活动等,让预防接种宣传更加具有吸引力。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面对“大健康、大卫生”“十三五”发展新理念,梳理过往,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今后的艾滋病防控工作,王哲和团队已从被动迎战到主动出击,增强了特有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以职责定位工作;通过“强基础、抓重点、重创新、严管理、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