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贵
从新乡医学院院史馆到石家庄白求恩纪念馆的参观和学习,让我对白求恩这位加拿大友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战地医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白求恩是加拿大一位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1939年因病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提到白求恩,我就想起曾在电影里无数次看到的一句台词:“我是O型血,就抽我的吧……” 站在白求恩纪念馆,聆听着解说员的讲解,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踏入了那个贫困艰苦的战争年代…… 1938年,白求恩来到中国。他不仅带来了一大批药品和显微镜、X光镜及手术器械,还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白求恩一周内就检查了520名伤员。这些伤员大部分是在平型关战役中负伤的。第二周,白求恩就开始施行手术。经过4个星期的连续工作,白求恩让147名康复的伤员又回到了前线。从此,哪里有伤员,白求恩就出现在哪里。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白求恩曾连续69小时为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治疗。他的手术台曾经安置在距离前线2.5公里的小庙里。爆炸声和枪声不断传来。敌人的炮弹在手术室后面爆炸开来,震得小庙屋顶上的瓦片咯咯响,白求恩却在小庙里紧张地进行着手术。他不肯转移,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就会延长,死亡就会增加。战士在火线上打仗都不怕危险,我们还怕什么?”两天两夜,白求恩一直在手术台上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 白求恩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战地外科医生。平时,他除了为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外,还打字、画图、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白求恩曾经在幽静的丛林中,给300多名学生上课。他的身边放了一个扩音机,身后挂着三大幅人体解剖图。他一边讲,一边指着图表。学生们或埋头做笔记,或静静地听着。白求恩曾制定“五星期计划”,建立模范医院,作为示范,推动根据地的医务工作。他说:“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不仅是医生,还要是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条件艰苦,白求恩就用工具把木板锯断、刨平,做成靠背架,让术后伤员靠在上面,保持呼吸畅通。他一有空闲,就指挥木匠做大腿骨折牵引架、木床,让铁匠做妥马式夹板和洋铁桶盆,让裁缝做床单、褥子和枕头…… 在参观白求恩纪念馆期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白求恩逝世前写给聂荣臻的一封信。信的结尾这样写道:“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多做贡献……”这就是白求恩;这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 在离开白求恩纪念馆之前,我再一次向这位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卫生计生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