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赤小豆
菊芋
名出《庄子》的逍遥散
1
11 1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名出《庄子》的逍遥散
 

名出《庄子》的逍遥散
□廉万营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其在现代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内科、妇科、精神科、皮肤科、眼科等。据统计,逍遥散用于临床,可治疗的疾病(症)多达165种。
    逍遥散方名中的“逍遥”,取自《庄子·逍遥游》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于下。”北宋黄庭坚的朋友黄几复,对“逍遥”二字的文理作了生动而深入的阐释。他说:“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也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黄几复借用“阳动冰消”“舟行水摇”的自然现象,阐释了“逍遥”二字顺其自然的意境。
    而将“逍遥”与医理巧妙地联系起来的,则是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子接。他在引用黄几复对“逍遥”文理的阐释后说:“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逍遥散即是通过疏肝解郁的方药,使郁滞的肝脏气血通畅,血虚的肝体贮满气血,从而顺应其条达舒畅、藏血之脏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也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木郁达之”。宋代医家将该方命名为逍遥散,即是借用庄子“逍遥”顺其自然的意境,喻指逍遥散有使肝脏恢复其生理特性、使人从抑郁中解脱、恢复逍遥自在的功能。
    现代人多处于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一些人(特别是女性)因长期心愿不遂、心理压力过大而致“肝郁血虚脾弱”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林黛玉自幼寄人篱下,生活在钩心斗角的大家族中,再加上与贾宝玉爱情的磨难,长期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王大夫为林黛玉诊病,说林黛玉“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理宜疏肝保肺”“姑拟黑逍遥以开其先”。这虽是文学作品,但通读该节,其阐述的病机及处方用药均符合中医原理;文中提到的“黑逍遥”,即逍遥散加地黄。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主要症状为两胁(胸部两侧)疼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林黛玉所用的“黑逍遥”,治疗肝郁而血虚较重者,女性主要表现为经前腹痛。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即为“加味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血虚而有内热者,症状为潮热盗汗、烦躁易怒,或头痛目涩,或脸颊红、口干,或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黄。逍遥散也常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抑郁症、肝胆疾病等。
    根据逍遥散原方及现行国家药典,逍遥散组成及参考用量为制甘草15克,当归、茯苓、白芍、柴胡各30克。使用方法:将药打成粗末,每服取6~9克,用水1碗,加烧生姜1块(切成片)、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滤掉药渣后服用。每剂药煎3次,每天服用3次,或不拘时服用。也可以做成丸剂,每次服用6~9克,每天服用两次。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