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赤小豆
菊芋
名出《庄子》的逍遥散
1
11 1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黄新生

   宋神宗的皇子生病了,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这时,长公主将曾经为女儿治愈疾病的钱乙推荐给宋神宗。钱乙为皇子认真诊治后,让其服用了一剂黄土汤。皇子竟神奇地痊愈了。宋神宗召见了钱乙。钱乙态度谦逊,应答得体,深得宋神宗喜欢。因此,钱乙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太医院丞,从此名震天下。
    钱乙专攻儿科50余年,著有《伤寒论发微》5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8卷,可惜都散佚了。钱乙去世后,他的弟子闫季忠(《永乐大典》里为闫孝忠)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小儿药证直诀》分为上、中、下3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是关于儿科的理论阐述;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涉及儿科各种病证;下卷列载方剂124首,论述了儿科方剂的特点、配伍及禁忌。《小儿药证直诀》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小儿药证直诀》被后人视为儿科的经典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理论上,总结了小儿的生理特点、致病之由。
    钱乙认为,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虽“始全”,但“全而未壮”,即“脏腑娇弱,形气未充”;致病之由是在小儿的养护过程中,一旦养护失宜,在外易为外感六淫之邪侵犯,在内易为饮食所伤。钱乙提出了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二、在诊法上、首创面上,目内辨证,尤重望色之诊。
    因小儿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其病情及发病过程,通过问诊、切诊也很难获得确切的病情信息,这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所以自古儿科便被称为“哑科”。钱乙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根据小儿肌肤薄嫩,未经八珍五味之渍,未受七情六欲之攻,脏腑气血的变化和虚实盛衰更容易反映于肌表的特点,总结出了更为客观的诊断方法。钱乙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证。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三、在辨证上,确定五脏所属病证,明辨寒热虚实。
    钱乙根据《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钱乙的“五脏辨证”法,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他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他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四、在治法上,善于补泻脏腑虚实,重视调治脾胃。
    钱乙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确定了泄心、清肝、宣肺、益脾、滋肾等治疗原则,强调后天脾胃的重要性,处处固护脾胃升降功能。如脾虚慢惊用益黄散、脾阳受损用调中丸、脾虚气滞用异功散、吐泻伤津用白术散、胃虚有热用藿香散、脾胃湿热用泻黄散等。
    五、在方药上,继承创新,注重变通,巧用相反相成。
    钱乙创制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的加减化裁,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就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如六味丸方,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方,乙以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明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亦可以概见矣。”
    六、在养生上,提出三分饥与寒的说法,科学而有实效。
    钱乙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厚,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据此,钱乙提出了“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
    此外,《小儿药证直诀》还有许多独到之处:一是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并提出多种有效治疗方法;二是科学鉴别出传染性肝炎性黄疸、肠寄生虫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三是归纳出儿科病证中的6种常见脉象:弦急(气不和)、沉缓(伤食)、促急(虚惊)、浮(风)、沉细(冷)、脉乱(不治);四是对小儿惊厥作了明确的记述;五是对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障碍的特征作了记载。
    “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为后人称许,他也因此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根据钱乙学术思想编撰而成的《小儿药证直诀》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更为难得的是,钱乙医德高尚。其传奇的人生,被宋代进士刘跂概括为:“乙非独其医可称也,其笃行似儒,其奇节似侠,术盛行而身隐约,又类夫有道者。”如此高的评价,千古一人而已。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