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黎倩平 文/图
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在28年忙碌的临床生涯中,刘勤建始终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爱心体会着医疗工作的酸甜苦辣,用真爱默默地书写着生命的篇章;他辛勤努力,凭借其自身娴熟的医术,为诸多患者抚去了身躯和心灵的伤痛;他乐于奉献,时常用温暖的笑容,带给身边人前行的力量。
有人说,但凡优秀的先进工作者从来都是一个因为无比光荣而彰显特殊的群体,他们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不求索取,将其所从事的行业历史衔接成一条生生不息的强壮脉搏。今天,当记者走近第八届“河南优秀医师奖”获得者、周口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刘勤建,用敬仰的目光追寻他的背影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希望。
出身清苦 勤奋努力终圆白衣天使之梦 1966年12月,刘勤建出生在周口市一个双职工家庭。他的父亲是周口市发电厂的工人,母亲是周口市一家医药公司的职员,由于孩子多的缘故,生活一直过得很清苦。为了给父母带来一些希望与快乐,刘勤建从小就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在刘勤建读初中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人民的好医生”周礼荣的活动热潮。报告团成员讲述的关于周礼荣的不平凡事迹,深深地打动着刘勤建。从那一刻起,刘勤建就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像周礼荣一样备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医生。 1985年,刘勤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重托,刘勤建在河南中医学院求学期间,发奋苦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为了不虚度光阴,刘勤建曾无数次推辞掉同学们的邀请以及外出游玩的机会,利用空闲时间,置身图书馆,一门心思地萃取着中医学的各种“营养”。 1990年,学业有成的刘勤建被分配到周口市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穿上白大褂、拿起听诊器的那一刻,刘勤建就立下誓言,“一定要用平生所学、用无私奉献去善待每一位患者,用实际行动来书写自己的最美人生”。 在以后的工作中,刘勤建始终坚持“救死扶伤”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2003年“非典”期间,刘勤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抗击“非典”的主战场,坚守一线长达1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在诸如“禽流感防控”“手足口病防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刘勤建总是主动请缨并坚持冲锋在第一线,克服种种困难,较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此,刘勤建深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 躬耕杏林 倾注真情让幸福洒满人间 今年34岁的薛有福(化名)是淮阳县鲁台镇的一位农民。薛有福6岁的时候,其父母因车祸双双离开了人世。当时,年幼的薛有福只能跟随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2010年4月,薛有福因身患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四肢瘫痪,住进了周口市中医院。 在长达3个多月的治疗中,薛有福的爷爷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但是薛有福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无奈之余,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老人,只好含泪带着老伴儿离开了自己的孙子和生活多年的村庄,到南方靠捡破烂打发余生。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两位老人的离开,让薛有福新婚不久的妻子顿时没有了主张,眼看着口袋里的钱一天天变少。一天中午,薛有福的爱人趁其沉睡的时候,含着眼泪把一张道别纸条和几十元生活费压在薛有福的枕头下,便匆匆离开了医院。 疾病的缠绕和痛“失”亲人的双重打击,顿时让薛有福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艰难地用牙咬掉自己手臂上的输液针头,眼含着泪水,不吃不喝,等待死神的到来。 薛有福的遭遇如同一把钢刀,深深地插在刘勤建的心头。刘勤建向该院领导详细汇报了薛有福的情况,并征得领导的同意后,把薛有福接到了自己所在的病区,并把薛有福安顿在一间通风较好的病房里;并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垫付薛有福的日常治疗费用;为薛有福讲述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等名人故事,帮助薛有福重树生活信念;查阅大量书籍,寻找中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验方…… 在以后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勤建对薛有福的呵护可谓亲如兄弟。刘勤建寻找的中医验方,从益气清热、活血通络、润肺滋阴、补脾益气以及清热解毒等方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最终帮助薛有福完成了“瘫痪、轮椅、拐杖、行走”等4个阶段的康复转变。 2011年国庆节来临之前,薛有福的身体指标达到了康复出院的标准。这天,刘勤建找来一辆面包车,征得医院领导的同意后,专程陪同薛有福回到淮阳县鲁台镇。在回家途中,薛有福的泪水一直默默地流淌着,眼泪中有着说不尽的喜悦、感恩、新生和希望…… 分别时,薛有福的双手紧紧抓住刘勤建的胳膊不舍得放开。车子启动后,薛有福扶着门框如同孩子一样哭着说:“哥,我到死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好!” 2011年春节,刘勤建收到了薛有福送来的一大袋花生和一捆大蒜。薛有福对刘勤建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家地里种的,无论如何,您一定要收下。”在出院后的这几年里,无论逢年过节还是来周口办事,薛有福都会为刘勤建带一些自己家地里种的农产品,以此报答刘勤建当年的救命之恩。 28年来,刘勤建始终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充分利用中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数次拒收患者红包,为营造良好的医疗行风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刘勤建说:“做一名好医生,让群众信赖,仅仅有良好的医术还不够,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 同事们赞誉刘勤建把心给了患者,把爱给了百姓,把忠诚给了事业。刘勤建每一天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艰辛付出,走得每一步都充满喜悦和收获。 刘勤建2009年被周口市卫生局授予“百佳医生”荣誉;2012年被周口市卫生局授予“周口市名中医”荣誉;2013年被周口市卫生局授予“周口市医德之星”荣誉;2016年获得“周口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2017年被河南省红十字会授予“河南省红会送医计划优秀红十字志愿者”荣誉。 孜孜以求 肩负重任为生命撑起一片晴空 刘勤建热爱医学事业,尤其热爱中医药事业。自参加工作以来,刘勤建积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和临床实际相结合,多思考、多请教、多观察、多总结,灵活运用中医药知识为广大患者服务。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刘勤建2001~2002年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学习;2007年7月~2008年2月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全国纤维支气管镜高级研修班”“全国健康睡眠诊疗规范高级研修班”“呼吸与变态反应疾病讲习班”“胸部肿瘤与呼吸病介入诊疗国际论坛”等专题培训班。 经过数十年的学习、积累,刘勤建擅长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以及急危重症。刘勤建对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癌等疾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对治疗肺间质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自发性气胸的中药巩固治疗,经验丰富;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的中医药诊治有着系统的认识,逐步使自己由一名普通医生转变成能独当一面的中医临床专家。 2008年春季,受周口市中医院委托,刘勤建参与了筹备组建该院重症医学科(ICU)。作为科室主任,刘勤建带领重症医学科(ICU)全体医务人员,践行“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科室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周口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打造成为“拳头科室”,彻底改变“老中医、慢郎中”的传统形象,奠定了该院在周口市急危重症诊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此期间,刘勤建积极探索呼吸支持技术(呼吸机)在临床各科急诊、急救中的具体运用,并在全市率先引进“床旁血液净化仪”,成功抢救无数急危重症患者,从而提高了该院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的能力,为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刘勤建还被推选为周口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逐步成为享誉豫东南地区的中医急危重症诊治专家,在急危重症领域深得同行的好评。 2012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刘勤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2015年顺利结业。 在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为患者服务的同时,刘勤建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了全院西医学习中医、护理人员学习中医的教学工作,使许多非中医人员全面了解中医,正确使用中医药,为弘扬中医药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大医精诚 服务社会恩泽四方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刘勤建热衷于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在担任周口市川汇区政协委员期间,刘勤建先后几十次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参加周口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种下乡扶贫送温暖义诊活动,传播正能量,展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形象。 2017年,刘勤建被推荐为“河南优秀医师奖”候选人。随后,经过层层选拔,刘勤建最终摘取了第八届“河南优秀医师奖”的桂冠,成为周口市目前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为周口市卫生领域争得了荣誉。 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刘勤建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变得愈发沉重,他深深知道,这荣誉不仅包含着领导的鼓励和同事们的祝福,还有广大患者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 有人说,刘勤建像蜡烛,在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照亮着别人;也有人说,刘勤建是一粒火种,他把一名学者对事业的追求,一名卫生人员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传递给了身边的人,传递给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第八届“河南优秀医师奖”获得者、周口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刘勤建

刘勤建主任(左二)在重症医学科(ICU)指导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