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三家县级公立医院推行员额管理
(上接第一版) 要对得起政策红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 嵩县在县级公立医院中推行员额制管理的做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继洛阳市卫生计生委、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专门派人实地调研之后,4月17日,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也赶赴嵩县,实地了解情况,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长期以来,由于编制的原因,在用人单位内部,职工们无形中被分成“在编”“不在编”两个阵营。在“不在编”阵营中,还分为人事代理、用人单位自聘两种情形。不同的阵营、不同的情形,享受的待遇也被分为三六九等。 朱迎春说,他们在县级公立医院中推行员额制管理的做法,打破了壁垒,消除了隔膜,激活了内部能量。 今年29岁的李凤舞就是受益者之一。2008年,李凤舞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嵩县一家民营医院当门诊护士。2016年7月,她来到嵩县人民医院,每月工资是1800元。员额制管理后,李凤舞不仅工资上涨到约3400元/月,还享有“五险一金”、学习培训、职称晋升等与“在编”职工一样的待遇。 李凤舞说,这在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与李凤舞的情形类似的,还有王志卫、张晓林、张明浩、王德权等,他们都属于这次转入员额制管理范畴的医护人员。他们纷纷说,转入员额制管理后,心安了,气顺了,唯有尽心尽责,才能对得起这样的政策红利。 记者了解到,继3家县级医院执行员额制管理、嵩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之后,嵩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也将按照需求和定额,进行公开招聘;招聘人员全部纳入员额制管理。 “撬动支点,未来可期。”朱迎春说,人的问题解决了,整盘棋就下活了。嵩县医疗卫生事业风帆正举,必将前程似锦。
时松和教授点评:
政事分开 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
员额制管理是指由政府根据规划要求核定事业单位人员总数、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医院根据工作需要而配置工作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的一种用人新机制。公立医院员额制改革是人员编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加速去编制改革的进程。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指出,要统筹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公立医院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2018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8〕4号)文件出台,指出按照公立医院编制标准,在具备条件的公立医院开展员额制管理试点,在编制或员额总量内,根据业务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公开招聘。 目前,公立医院编制大致有事业编制、人事代理、合同制等3种类型,待遇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公立医院业务能力的关键是加强人才建设。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界限不清,政府的举办责任和监管责任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越位、不到位等现象。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文件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比较明晰的责任分工,即公立医院有行使内部人事管理、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定公立医院总员额标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拔人才。对纳入员额制管理的人员,在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管理使用等方面实现待遇一致,并建立财政补助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核拨机制。对新进职工进行员额制管理,可以增强医生的归属感,并逐步过渡到保留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性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医生根据自己的技能进行公平竞争。医院有了用人自主权,同时也提高了医生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增强了医院的竞争活力。 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大改革背景下,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都根据规划增加了床位,同时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实行“总量调控、标准核定、实名统计、分类管理、岗位聘用、同工同酬”的员额制管理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激发医务人员活力,有助于留住人才。 嵩县卫生计生委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医疗机构实施员额制备案管理,医疗机构在总量控制下根据需要招聘人员,对留住人才、稳定医疗卫生队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时松和: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分析与评价。 |